新華社評論員:守護文化之根 燭照復興之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1-10 07:11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1月9日電 新華社評論員

    一段金戈鐵馬的追憶,翻開保家衛國的光榮史冊;一種時不我待的憂思,呼喚護佑傳統文化的責任擔當——12年前,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作《福州古厝》序,為保護文化遺産立言,為傳承文化根脈疾呼。12年後重溫此文,中國對歷史文物的重視和保護已今非昔比,但文章提出的重大命題依然引發強烈的共鳴和深深的思考:走向復興的中國如何在傳統文化寶庫中汲取深沉而不竭的前行動力?融入世界的我們又怎樣在多元文化激蕩下更加自信地屹立於世界?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産”。深情的表達,源於對祖國文化遺産的熱愛;深刻的論述,來自對民族悠久歷史的珍視。如《福州古厝》序中戚公祠之“氣宇軒昂”、馬尾昭忠祠之“語氣凝重”、林文忠祠之“眉飛色舞”、開元寺之“自豪得意”,每一處文化遺産都是一部鮮活歷史,它見證了戚家軍痛擊倭寇的輝煌戰史,記錄著福建水師面對法國軍艦的悲壯反抗;它留存下林公則徐萬古凜然的英雄之氣,也佐證著古代匠人高超嫻熟的冶鑄技藝。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如中國一般,擁有五千年曆史文化的深厚積澱。這是前人饋贈當代的無價瑰寶,也賦予今人義不容辭的守護責任。

    文物是歷史文化的積澱,是先輩遺産的傳承,是一個民族獨立於世、長存於世的標識。振興國家、復興民族,離不開雄厚的物質基礎,也需要傳統文化的滋養啟迪和精神支撐。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地帶,能否留得住承載歷史血脈的文化遺産;如火如荼的建設工地,能否避開長存於此的歷史遺跡,這不僅是關於開發成本的經濟賬,更是關乎留根護魂的文化考題,是檢驗政績觀、發展觀的政治問題。保護文物,就是涵養一個民族文化的“根”與“魂”;傳承文物,就是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以此激發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助力今天的發展,守候未來的希望。

    “保護歷史文物是國家法律賦予每個人的責任,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文物資源“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後代的利益”。只有一個國家及其治理者以敬畏歷史的責任擔當加強文物保護,廣大國民以珍視傳統的意識積極參與文物保護,才能在全社會形成深刻理解歷史文物文化意義和精神價值的良好氛圍,從而增強全民族的文化自覺,激蕩起更加強勁的奮進力量。

    “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中國精神的一個重要源泉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不僅是文物保護意識的喚醒,更是對民族精神的發揚。處在發展關鍵階段、步入改革深水區的中國,面對前所未有的險灘激流、風險挑戰,從未如此迫切地需要增強團結一致的凝聚力、攻堅克難的戰鬥力。從拜訪孔子故鄉到探望國學泰斗,從縱論國家軟實力到明確反對“去中國化”,從闡釋中華文明與海外文明交流互鑒到出訪專機上倡導熟習詩文經典,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文明的尊崇禮讚,從國家頂層設計的戰略高度,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注入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

    “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時代的車輪飛速轉動,快速行進的“中國號”列車既需要澎湃的物質動力,也需要指引未來方向的精神導航。在這個紛繁變幻的時代、深刻變革的世界,守住歷史文化的根脈,激發億萬人民追慕先賢、崇德向上的正能量,我們的國家就會不斷聚合堅定自信的精神,涌動自強不息的力量;我們的民族就將更加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闊步邁向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責任編輯: 穆淼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