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標記當代中國文化新高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1-10 11:44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標記當代中國文化新高度——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述評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記者 周瑋、姜瀟)2014年是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推進新一輪文化體制改革的開局之年。各地各部門高揚改革旗幟,把握文化大勢,加強系統謀劃,加大政策保障,加緊任務落實……文化體制改革在新的起點上開拓前行、紮實推進、全面深化。

    頂層設計掌舵改革方向,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為新時期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無論改什麼、怎麼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

    “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

    ……

    帶著這樣的共識,新一輪文化體制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隨之清晰——2014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文化體制改革基本工作格局輪廓日益分明——

    緊緊圍繞一個核心目標即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抓住兩個關鍵環節即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加快構建五個體系即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對外文化傳播和對外話語體系、文化政策法規體系。

    圍繞改革總體思路和佈局,各地各部門紮實打基礎、建機制、找切口。

    抓思想認識,宣傳文化系統組織召開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先後舉行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媒體融合、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落實文藝工作座談會精神、繁榮發展電影工作等一系列座談會,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來。

    抓緊規劃部署,31個省區市均制定了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並全部獲批。四川省交出一份包含19個方面的改革舉措、88項具體工作的實施方案,對深化改革做出系統安排。上海深化報業改革、推進文廣改革、加速推動傳統和新興媒體融合,期待以改革再次激發城市的文化活力。

    抓政策配套,中央和有關部門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文化經濟政策,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進一步支持文化企業發展、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産業融合發展、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支持電影發展若干經濟政策、促進文化金融合作、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利好政策之密集10餘年改革歷程中罕見。

    抓督查落實,建立年度任務臺賬和聯絡跟蹤機制,重點任務進展一月一反饋,一季度一督查。“臺賬就是軍令狀,不能如期完成要挂賬問責。”宣傳文化部門感覺壓力山大。

    進一步創新文化體制機制

    2014年11月19日,國家藝術基金首年度評審結束,394個項目從4256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共計4.29億元支持。一些以往得到扶持不多的民營文藝團體和自由職業者也獲得資金扶持。

    國家藝術基金的設立,是文化部門創新藝術創作生産引導方式的重要體現。

    “放”與“管”結合,把該由社會抓的事放給社會。文化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共取消或下放35項行政許可審批,將11項文化市場準入審批由前置改為後置,並與省級行政管理部門平穩對接。與此同時,政府要把該管的管好。2014年網信小組開啟互聯網治理新元年,開展“凈網2014”等專項行動,堅決打擊網絡謠言和網絡色情,累計關閉查處淫穢色情網站千余家,網絡輿論空間日漸清朗。

    過去一年,媒體融合的新探索新嘗試層出不窮。以主流媒體為龍頭,新聞媒體加快改革創新步伐,調整和完善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體制,為融合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和有力支撐。中央9家主要媒體探索建立一體化采編組織體系,全媒傳播體系初現雛形,內容創新和信息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2014年,省級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兩局合一完成,並非是牌子的合併,而是政府職能的優化。各地也積極探索建立國有文化資産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實行管人管事管資産管導向相統一,多個省市成立了專門監管機構或明確了出資人機構。

    邁出實質步伐的還有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擴大免費開放範圍,2115個博物館、347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及43510個公共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站)實現免費開放;210個公共文化機構開展組建理事會、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試點;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加快推動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加大對轉制企業的扶持……充滿活力、定位清晰、運行規範、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體制機制正在形成。

    大力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一輪文化體制改革的核心目標。

    推動其內化於心、外化于行,有關部門編寫出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讀本》,攝製《國魂》《百年潮·中國夢》等電視專題片;大力培育傳承優良家風、校訓、企業精神和鄉賢文化;把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融入精神文明創建,組織開展學雷鋒志願服務、誠信教育、孝敬教育、勤勞節儉教育等主題實踐活動……

    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推動者和引領者,廣大文藝工作者在群眾的火熱實踐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

    正在北京等四大衛視熱播的60集電視劇《老農民》的編劇高滿堂,用5年時間、走了5個省寫了這部戲。當年,他到大連特鋼廠斷斷續續採訪3年寫出了《大工匠》;採訪200多人足跡遍佈遼吉黑魯西南,行程7000多公里,寫出了《闖關東》。“每寫一部劇,首先必須下去生活,去接地氣,接磁場,去傾聽感受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生死歌哭。”他説,“正是在生活的熔爐中,我採集到了藝術的金子。”

    走出小舞臺,奔向大天地。成百上千的文藝工作者響應中宣部、文化部等五部門開展的“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自2014年11月下旬,深入革命老區、民族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積極開展慰問演出、藝術采風、結對幫扶等活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所提出的要求,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在濃墨重彩響鑼重鼓縱深推進改革進程中,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承繼與弘揚,是各級宣傳文化部門和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自覺擔當。適時推出建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構想,起草《關於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的意見》,深入實施重大文物保護工程,支持216個國家重點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設施項目建設;深入挖掘民族傳統節日、中醫藥、中華美食等文化內涵,開展健康有益的民族民間民俗活動;推出《中國成語大會》《漢字英雄》《中國好詩詞》等一批頗有口碑的系列電視節目;把傳承弘揚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融入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讓鄉愁不只留存于記憶中……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安徽“農民文化樂園”根據群眾意願統一採購文藝演出送到村,保證適銷對路;浙江建成農村文化禮堂3000多家,打造集思想道德、文體娛樂、知識普及于一體的農村文化綜合體;內蒙古實施“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惠及農牧民十萬餘人……

    以標準化、均等化為重要抓手,堅持政府主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加強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公共文化建設,促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各地涌現出一批以服務人民為中心、以滿足需求為導向的改革創新成果。

    進一步加強地市級和基層文化建設,2014年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19億元,中央財政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資金143.8億元。

    與此同時,各級文化部門加強統籌協調,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制度設計。2014年3月,由文化部牽頭成立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組正式運轉,中央25個部門合力“啃”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這塊“硬骨頭”。

    2014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審議了《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這一即將出臺的文件,將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標誌性重大節點。

    如果説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是要補齊城鄉短板、兜住文化民生底線,那麼生機盎然的文化市場、快速發展的文化産業則為百姓提供了更多文化消費選擇。

    ——2014年中國電影總票房296.39億元,同比增長36.15%,從全球電影票房增量看,中國貢獻增量的75%,對全球電影票房增量市場起主引擎作用;

    ——全國文化旅遊景區(點)年參觀人數約14億人次,帶動旅遊收入約2500億元,固定就業人員超過100萬;

    ——文化企業並購重組熱潮不斷,6家上市文化企業並購金額達148億元;

    ——截至2014年10月,共有40多家文化企業在A股上市,融資408億元,文化企業逐步成為A股市場新興板塊……

    數字既是文化市場活躍度的印證,也是全民族文化創造力迸發的寫照。

    同樣精彩的,還有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矯健身姿。伴隨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大外交藍圖,絲綢之路影視橋、絲綢之路書香工程拉開宏闊大氣的絲路文化圖卷;向世界敞開中國文化的窗口,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及中國文化年、文化節、歡樂春節等活動影響力不斷擴大。

    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億萬國人努力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責任編輯: 穆淼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