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龍江縣探索“1+3”工作法 打通為民服務“最後一公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1-10 16:22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哈爾濱1月10日電(記者 梁冬)“本來一副熱心腸,可惜群眾不買賬,從早到晚凈瞎忙,基層幹部很受傷。”原本是多年前黑龍江省龍江縣百姓給幹部們編的順口溜;如今,取而代之的則是“只進一個門、只找一個人、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鄉”的新順口溜。

百姓對幹部態度的轉變緣于龍江縣自2012年開始探索推行的“1+3”群眾工作法,即通過構建黨員幹部聯絡服務群眾的一個平臺——“群眾之家”,實行民情下訪、民事代理和民生在線三項機制,打通為民服務“最後一公里”。

“群眾之家”:搭建為民服務平臺

“累了你就歇歇腳,渴了你就喝杯茶,氣了你就消消火,難了你就説句話,這裡就是你的家!”在龍江縣的“群眾之家”裏,第一眼看見的就是這條溫馨的標語。

“過去咱農民辦點事東奔西跑,費時費力又費錢。現在好了,鎮上有了群眾之家,村裏有便民服務室,幹部為老百姓‘跑腿’,事情辦得快,辦得好,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在景星鎮的群眾之家,東升村村民趙偉一邊辦理新農合醫療報銷手續,一邊伸出手指向記者數著政府推行便民服務的好處。

為了方便群眾,龍江縣整合了原有的服務資源,先後在鄉鎮設立群眾之家15個,在社區、村級和農牧場建立居民之家8個、農民之家157個、農工之家7個。群眾之家集中了信訪、城建、司法、公共服務等17個職能部門,成為方便群眾辦理涵蓋行政審批、公共服務、經濟發展服務等方面共計37類99個事項的綜合服務平臺。

民情下訪:拆除幹群“隔心墻”

龍江縣地域面積廣闊,鄉鎮村屯分佈偏散,如何了解民生民情並及時跟進解決成為縣裏一直“糾結”的大問題。

“腳下粘有多少泥土,心裏就沉澱多少感情。幹群關係不和諧,責任不在群眾,而在於幹部。”對於以往一些幹部的飄浮作風,龍江縣委書記王兆憲深有感觸。為此,龍江縣通過總結歸納經驗建立了幹部民情下訪制度,要求縣直部門幹部每年進村入戶時間不少於10天,鄉鎮幹部不少於30天,村級和社區幹部不少於50天。

景星鎮鎮長劉志剛告訴記者,第一次民情下訪要給每位受訪村民發放一張類似于名片的小卡片——民情聯絡卡。卡片上有他的姓名、職務和手機號碼,以便村民隨時和他聯絡。劉志剛説:“通過民情下訪活動,使幹部群眾零距離接觸,暢通群眾訴求反映渠道,真正把感情聯絡建立在田間地頭。”

打通為民服務“最後一公里”

“張姐這人好,辦事有準,還公道!”在景星鎮東升村,無論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還是興業辦廠的大事,村民都要去找張英華。找她的原因,是因為張英華從事著一份新的職業——民事代理。

2013年,張英華經過群眾投票,被選為東升村代辦員。從此,全村11個自然屯、3476口人便成了張英華日夜牽掛的對象。建房審批、低保申領、證件辦理等等,這些看似簡單的小事,都傾注了張英華的心血,而她的付出也贏得村民的認可。

像張英華這樣的代辦員,每個行政村均有一名。村民有什麼需要幫助的,都可以找代辦員代理。代辦員整理好村民需要辦理的事項,拿到鄉鎮“群眾之家”服務中心集中辦理。需要縣直部門辦理的,由鄉鎮工作人員到縣直有關部門限期辦理。

龍江縣委組織部部長苑正紅説,目前,全縣設置了專職代辦員172名、受理員1028名。“通過代辦員收集了解民情信息,再由黨組織出面協調解決問題,不僅全面地掌握了基層民情,還使群眾身邊的疑難事得到快速解決。”

王兆憲説,我們還要抓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斷豐富“1+3”群眾工作法的內涵,完善工作機制,一定要把好事辦到百姓的心坎上。

責任編輯: 張維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