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4日電(記者 余曉潔、申鋮、許晟)14日,科技部和財政部聯合對國務院近日印發的《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進行解讀。 優化科技計劃體系的“大手術”正式展開。改革將進一步盤活中國財政科技資金,提高使用效率,激發自主創新的活力。 近百個科技計劃、專項重新整合科技體制改革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這次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的改革,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切入點和突破口。”財政部教科文司司長趙路説。 他認為,本次改革有四大亮點。一是通過改革,推動政府科技管理職能轉變。二是重構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體系。近百個科技計劃、專項將被整合歸類,結構更合理,功效更充分地發揮。三是建立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四是創新科技計劃組織實施方式。摒棄過去按照研發鏈條的上中下游分別設置科技計劃的方式,採用全鏈條的管理方式,解決項目交叉重復和銜接不暢的問題。 “科技計劃覆蓋面廣,管理體系複雜,觸及很多部門的利益。改革難度很大,可謂趟了深水區,啃了硬骨頭。”趙路説。 據趙路介紹,這次改革涉及90多個科技計劃、專項,800億至900億元資金。過去中央財政資金管理模式分散式、碎片化,存在交叉重復,資金使用效率較低等問題。通過改革,將聚焦國家重大項目,達到盤活資金的目的。 “雖然當前財政收支矛盾突出,收入增速放緩,但對科技領域的投入力度不會減弱。”趙路説。 一個平臺政府不再直接管具體項目 科技部資源與配置管理司司長張曉原認為,本次改革倒逼政府職能轉變最大的突破就是,政府各部門不再直接管理具體項目,改變過去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局面。 “政府不再直接管理科研項目,而是負責戰略規劃、評估、監管等,這是前所未有的。”趙路説。 方案明確了推進科技計劃優化整合的五個原則: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政府各部門不再直接管理具體項目,建立統一的宏觀管理和監督評估機制,破除條塊分割,解決科技資源配置“碎片化”問題;聚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明晰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堅持公開透明和社會監督。 張曉原表示,建立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構建科技計劃管理新機制,具體有六方面工作: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加強部門間的統籌和協同;依託專業機構管理項目,把政府部門從項目的日常管理和資金的具體分配中解放出來;建立戰略諮詢和綜合評審委員會;建立統一的評估和監管機制;完善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加強信息公開和社會監督。 “其中,決策層面是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由科技部門牽頭,財政、發改等相關部門參加科技計劃管理聯席會議,共同制定議事規則,負責審議科技發展戰略規劃、科技計劃的佈局與設置、戰略諮詢與綜合評審委員會的設立、專業機構的遴選擇優等事項。”張曉原説。 五大類別三年過渡期“973”“863”納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方案要求,遵循科技創新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優化形成新的五大類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佈局體系:面向基礎研究和科學前沿探索部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聚焦國家重大戰略産品和産業化目標,部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針對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社會公益性研究,以及事關産業核心競爭力、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和國家安全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部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安排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資本化、産業化;安排基地和人才專項,提升我國科技創新的基礎能力。 “在五類計劃中設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是重大改革舉措。”張曉原説。大家熟悉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都將納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張曉原表示,改革中將按照上述五類對所有實行公開競爭方式的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進行優化整合,不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和對中央級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實行穩定支持的專項。 根據方案,改革將遵循整體設計、試點先行、逐步推進的原則,經過三年的改革過渡期,到2017年,全面完成改革,按照優化整合後的五類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運行,並建成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 三年改革過渡期,是考慮到正在進行的科技項目。 “對於已經下達任務書且正在進行的、還未結題的項目,國家還會繼續提供支持,直到項目完成。”張曉原説。我國科技項目週期一般是3至5年。 趙路表示,在科技預算方面,財政部已對40多個項目進行了優化整合。未來三年,將會出現新舊並行的情況。對此要精心劃分、統籌規劃。此外,還要構建一系列新的預算管理制度,做好新舊兩種體制交替的銜接工作。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