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1月19日電(記者 齊海山、郭翔)隆冬時節糧滿倉,在吉林省各地收糧庫點門前,前來賣糧的大小車輛排起長龍。薪火傳承下來的“抓糧”政治責任以及行之有效的支農惠農政策,讓吉林省豐收的年景一直延續了11年,肥沃的東北黑土地依然是中國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石。 2014年,吉林省糧食生産面臨春季低溫冷害、夏秋局地乾旱的挑戰,糧食總産依然達到706.56億斤,位居全國第四;糧食單産941.96斤∕畝,保持全國第一,逆勢豐收來之不易。 “政治責任”是多年來吉林省委、省政府在安排有關糧食工作時的“關鍵詞”,肥沃廣袤的黑土地上,政府抓糧、農民種糧、科技興糧的積極性不斷高漲。吉林省玉米産量佔全國玉米總産的15%,單産、人均佔有量、商品量和調出量,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10年間,吉林省糧食總産連上幾個臺階,從400億斤增長到700億斤。 吉林把財政支農作為重點工作,2013年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724.9億元,佔整個財政支出的29.3%,而當年來自“三農”的財政收入卻只有7.5億元,只佔0.4%。地方財政吃虧了,然而換來的是農民不斷提高的種糧積極性和數百億斤商品糧,也是中國端起自己“飯碗”的底氣。 多年來,一項項行之有效的惠農強農措施陸續出臺,保護和提升了吉林省的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吉林省農委主任李國強表示,吉林對惠農資金採取提前撥付的辦法,將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於2月底前下撥到縣級,備耕期間兌現到農戶。 科技興農是糧食豐收的基礎。精選優良品種、寬窄行保護性耕作、病蟲害綜合防治……多種農業科技的“集成”應用讓吉林省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旱田每公頃增産2000斤。“這一套高産高效技術組裝配套集成,大大降低了天氣、病蟲害等對農業生産的影響。”合作社理事長盧偉説。 土地收益保證貸款、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等,吉林通過加快金融創新,多渠道破解制約農業發展的資金瓶頸,農民種糧“不差錢”。 同時吉林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認識到,當前農業發展刻意追求産量增長和拼資源、拼消耗的傳統粗放經營已難以為繼。出路只有一個,就是堅定不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分散的生産集約起來,分散的經營合作起來。吉林省田豐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擁有362戶農戶、託管土地面積584公頃,優良品種、大型農機和保護性耕作等農業科技成果有了用武之地。“農民帶地加入合作社,統一優良品種,全程機械化種植,今年每公頃産品突破2.8萬斤,比附近傳統種植的農民每公頃增産5000多斤。”合作社理事長陳卓説。 黑土地是吉林糧食生産的“名片”,針對近年來黑土耕層質量下降問題,吉林投資3億多元,啟動黑土地保護治理試點工程,重點開展保護性耕作、土壤有機質提升等項目建設。在榆樹市、農安縣和德惠市,27萬畝黑土地“享用”著腐化秸稈提供的有機質,春耕播種時將秸稈腐熟劑施用到田,秸稈腐化後為土壤提供有機質,黑土地地力得到保護。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