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月20日電(記者 孫曉輝 劉寶森)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山東文化市場活力得到釋放,惠及千家萬戶。 1月的一個週六晚上,泰安市民劉忠孝一家三口頂著寒風早早地來到泰山大劇院入口處,他身後已有兩三百名觀眾在等待入場。“週末正好有時間,一家人過來看看戲,放鬆放鬆。”劉忠孝説,他一家人經常會來泰山大劇院看各類演出。 泰山大劇院是2013年泰安市新建的一座地標性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正式投入使用以來,泰山大劇院漸成泰安文化惠民的新陣地。但在建成之初,泰山大劇院與國內許多新建劇院一樣,也面臨著管理和運營的問題。如何避免大劇院“荒廢”,成為擺在泰安市面前的一道難題。 “國內與泰山大劇院同等規模的劇院,多委託給保利或中演等專業管理公司運營或業主自行運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泰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局局長劉康告訴記者。 “經過政企雙方多次對接,我們採取託管經營與駐場演出結合的新模式,將大劇院整體託管給漢辰文化在劇院駐場演出,託管費用由市財政每年補貼,主要包括演出補貼、公益惠民票務補貼和管理運行補貼3個方面。”劉康説,“這避免了文化藝術場館變成‘大賣場’,又能保證不浪費資源,發揮劇場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像普通市民最多花30塊錢就可以欣賞一場精彩演出。”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泰山大劇院的“託管經營+駐場演出+劇目引進”的劇場管理新模式獲得了市場和藝術的雙豐收,並成為泰安文化惠民的新陣地。截至去年7月底,僅大型魔幻音樂劇《泰山情緣之石敢當》就在泰山大劇院演出131場,利用率達70%以上,吸引觀眾16萬餘人次。同時,該劇還分別於前年12月、去年4月赴北京、浙江杭州演出,將泰山文化帶到了大江南北。 漢辰文化董事長曲慧菊告訴記者,現如今在泰安,不僅是普通泰安市民會選擇到藝術中心看戲,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在遊覽泰山之餘,也要到大劇院體驗一把藝術的魅力。 泰山大劇院經營模式的改革,只是山東近年來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縮影。在其他一些領域,山東的文化體制改革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2011年,擁有60年發展歷史的山東出版集團制定了轉企、股改、上市和重組“四步走”的改革發展戰略;同時加大“合縱連橫”力度,在跨區域、跨所有制經營方面取得進展。2013年,出版集團資産總額達到184.74億元,營業總收入130.8億元,利潤總額7.67億元,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同行業前五位,連續三年被命名為全國“文化企業30強”。 同時,山東還深入實施文藝精品工程、地方戲曲振興工程和齊魯畫派推進工程,齊魯文化品牌影響力顯著增強。近年來推出電視劇《紅高粱》《沂蒙》《知青》《溫州一家人》《父母愛情》等一大批精品力作,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山東文化體制試點改革10年來,政府職能也發生重要轉變,文化惠民力度不斷加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進一步得到保障。以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等五項文化惠民工程為抓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起來。 目前,山東省公共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實現免費開放。廣播電視實現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現全覆蓋,138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全面建成,農村文化大院總數達5.6萬餘個,農家書屋建成6.7萬多家,數量居全國之首。全年放映公益電影95萬場,觀眾3.8億人次,覆蓋率達97%,基本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 山東一系列改革措施正不斷激活文化市場的“一池春水”,文化改革的微觀踐行正轉化成為有影響力的文化軟實力,而文化悄悄滲透進社會各階層、惠及千家萬戶。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