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4日(記者 陳諾、馮國棟)23日閉幕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對2015年教育工作提出“九大要求”,其中要千方百計提高教育經費籌措能力和使用效益,確保資金使用安全規範的要求引人注目。而完善相關問責機制,是規範高校曬“三公”賬,避免陷入“三公”信息盲區的有效手段。 2010年教育部發佈《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要求高等學校主動公開學校經費來源、年度經費預算決算方案等信息。2014年,教育部又制定《高等學校信息公開事項清單》,明確高校應主動公開包括財務資産、收費信息等10大類50項信息。然而,近年鮮有主動公開“三公”信息的高校。有的高校即便公佈了,往往也只是一個籠統的數字,缺乏細賬,真實性更有待確認。有的高校列出的三公經費支出甚至為零,引發公眾質疑。 高校不曬“三公”,背後折射出問責機制的缺失。到目前為止,教育部的相關規定缺少必要問責機制。這導致一些高校負責人片面以為,“三公”經費“曬不曬無所謂”,“不曬也沒事”。 高校不公開“三公”經費、刻意規避曬賬等現象屢屢見諸報端。在這些報道中,儘管有些數字還有待確認,但官方既沒肯定,也沒有站出來否認。這加劇了社會猜疑,引發強烈反響,更讓公眾對高校“三公”經費透明充滿期待。 要看到,伴隨著我國財政信息公開的推進步伐,各級政府、各部門對“三公”經費的公佈力度不斷加強、內容不斷細化、姿態也愈加主動。高校是教書育人的象牙塔,理應率先垂范。特別是在黨中央高壓反腐的背景下,高校應帶頭廉潔,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人們期待教育部門能直面社會呼聲,對高校“三公”信息公開情況進行總體梳理。對拒不公開的,要採取必要的問責措施,倒逼高校多曬賬,曬細賬,讓經費合理運行在陽光下,讓校園裏的腐敗無處遁形。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