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沃斯論壇:為不確定的世界經濟提供中國信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1-27 14:48 來源: 社科院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在全球金融危機尚未走出冬天、全球經濟處於週期性波動的背景下,剛剛在瑞士小鎮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受到外界高度關注。“中國不會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中國經濟的表現無疑為全球經濟注入了新活力。2015年被稱作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年,當下中國經濟的新常態與世界有什麼聯絡,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雙引擎”保證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義桅認為,世界期望中國繼續保持經濟增長“發動機”的角色,“雙引擎”成為解讀中國經濟發展趨勢的重要關鍵詞。正如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致辭中提到的,中國經濟要行穩致遠,必須全面深化改革。用好政府和市場這“兩隻手”,形成“雙引擎”。一方面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培育打造新引擎;另一方面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改造升級傳統引擎。

    王義桅説,2014年中國GDP增長率為7.4%,由經濟高速增長期步入“新常態”。這要分兩個層次來看,“新”表明不再是超高速增長,“常態”則關係到當下這種中高速經濟增長率需持續保持。“在這種背景下,政府投入與全民創業無疑會為新常態提供‘雙引擎’。”

    王義桅認為,雙引擎既依靠政府,也依賴民間;既包括傳統增長模式,也包括新型網絡金融模式。政府投入已轉向定向投入。民營企業特別是互聯網金融正在帶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中國有13億人口、9億勞動力、7000萬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如果把全社會每一個細胞都激活,整個經濟肌體就會充滿生機,匯聚成巨大推動力。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劍平認為,中國持續採取穩健的貨幣供給政策,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進行了結構性調整,對部門産業、小微産業等採取定向刺激。財政撥款的投放也進行定向、定産業、定行業的有目標刺激,而非過去的“一刀切”模式。“比如,當前發改委公佈的投資計劃,就是在分析産能過剩等具體問題後所進行的靶向清晰的刺激性計劃。這樣的投資計劃是可控的、定向的,即便局部不成功,也能為後續的改進措施奠定基礎。”

    中國金融穩健為世界提供信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紅認為,李克強總理所強調的中國不會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並保證中國經濟不會出現硬著陸,這是中國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和有效的金融監管措施在過去一年所順利完成的目標。

    地方政府債務和影子銀行的無序發展等問題,是近期以來中國金融發展的疑慮所在。高海紅説,“中國正進行金融市場化改革,也同時逐步開放資本項目。在這個時候,金融部門的脆弱性很容易被放大。特別是,過去幾年間積累的問題在新的形勢下達到了關鍵點。比如地方政府債務、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影子銀行,以及一些部門的産能過剩等問題交互影響,已經危及金融系統的穩定性。一旦出現債務無法支付,出現重大違約事件,就可能會導致整個資金鏈的斷裂,進而對銀行和企業産生影響。但有目共睹的是,中國政府採取了積極措施,應對非常及時。”

    高海紅分析,在全球都需要進行結構性調整的今天,歐洲作為當下全球最受關注的經濟脆弱區域,正在忙於實施新的量化寬鬆政策,用貨幣政策買時間,以便開展結構性改革,並避免經濟整體陷入通縮。“從短期看,歐央行量寬政策的直接結果是歐元持續貶值,這對歐洲特別是德國出口産生利好。但也可以看到,歐央行公佈量化寬鬆之後,加拿大、印度等國家馬上宣佈降息政策作為應對。可以説,貨幣政策的這種‘傳遞性’已經有些非理性,表明各國對出口競爭力的擔心,一旦演變為競爭性貶值,則會帶來全球性的消極反應。”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也積極加入了全球的金融治理,為全球經濟注入新活力。高海紅説,“一個很明顯的動作,就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金融實體的積極進展。中國參加全球金融治理,有利於增加新興經濟體在全球金融規則制定中的整體發言權,這順應新的世界經濟格局,有助於維護全球金融的穩定性。”

    過去5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平均達28%

    自2008年後,新一輪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陷入週期性波動的低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王湘穗認為,所謂“新常態”,最初是西方概括金融危機之後的一些變化,正在長期化、常態化。而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提法指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走向中高速增長的一種趨勢。“我認為,這表現出世界經濟還是處在危機的大背景下。”

    丁劍平解釋,全球經濟現在進入從衰退狀態轉向走出衰退的過程中。“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正代表著一種衰退,代表著一種長期的低迷。當前俄羅斯由於油氣價格波動導致盧布貶值,説明新興市場國家也正在遭遇很多金融方面的問題。”

    丁劍平認為,新興市場國家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大宗商品出口。目前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都受到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影響,中國和歐盟都既是能源出口國也是能源進口國,國際因素對中國與歐盟的影響非常微妙,需要謹慎把握。“歐盟由於應對大宗商品價格問題不力,至今不能從容應對。而中國穩健的貨幣供給繼續推行,可避免像歐盟那樣陷入‘流動性陷阱’。”

    王義桅認為,當今世界經濟正面臨“雙重風險”:一是全球經濟復蘇不確定性,二是地緣政治衝突。“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過去5年平均達到28%,高出第二位的美國近10個百分點。中國是資本輸出大國、進口大國,貨幣政策穩定,民間創新發展迅速,2014年就有1/3的新增專利來自中國。如果説世界經濟存量最大的國家是美國,那麼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增量。” (記者 張君榮)

責任編輯: 王驍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