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核安全的最後一道屏障 ——探訪我國最大的核電基地秦山核電站 新華社上海1月30日電(記者 張建松)穿過長長的秦山隧道,眼前豁然開朗,座座建築高高低低、錯落有致,馬路寬闊整潔、空氣清新,這裡就是我國最大的核電基地——秦山核電站的核心區域。 不久前,國家核安全局、國家能源局和國防科工局聯合發佈《核安全文化政策聲明》,推動全行業核安全文化培育與發展。記者跟隨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的工作人員前往秦山核電站,實地探訪到底什麼是核安全文化。 上海核工院是我國大陸首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一期工程的設計單位,也是秦山核電基地不斷發展的技術支持者,兩家單位關係密切,上海每週至少有三趟車前往秦山。經過30年發展,秦山核電基地現有9台機組,總裝機容量654.6萬千瓦,年發電量約500億千瓦時,是目前國內核電機組數量最多、堆型最豐富、裝機最大的核電基地。 “安全是核電站的生命線。多年來,國家核安全局對核電站的選址、設計、採購、建造、調試、運行和退役制定了一系列安全導則,現已形成一套完善的核安全縱深防禦體系。”上海核工院質量安全管理部主任、高級工程師孫學偉介紹説,“例如人們最擔心的核反應堆安全性,在設計上有燃料芯塊、核燃料包殼、一回路壓力邊界、安全殼四道物理安全屏障,確保正常運行的核電站不會發生泄漏。福島事故後,我國對民用核設施進行了綜合安全檢查,基本滿足我國現行核安全法規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最新標準的要求。” 記者從秦山核電基地安全負責人、中核核電運行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志勇的辦公室窗口望出去,就能看到4個65萬千瓦核反應堆的安全殼。灰白色的混凝土圓柱體結構,深嵌在周圍的建築中毫不顯眼,與辦公樓相距不遠。 “為了確保秦山核電基地運行萬無一失,我們總結制定了卓越核安全文化的八項原則,這就是:核安全人人有責、領導做安全的表率、建立組織內部的高度信任、決策體現安全第一、認識核技術的特殊性和獨特性、培育質疑的態度、倡導學習型組織、評估和監督活動常態化。”劉志勇介紹説,“在這裡,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核安全的最後一道屏障。” 核安全文化建設滲透秦山核電基地每一個角落。每天,每個部門召開任何會議前都要學習“每日一條安全信息”,信息由公司58個部門輪流提供,包括財務處、黨群處等非業務部門都納入其中。每一項工作都要歷經文件準備、審核、批准、執行操作等環節,環環簽字把關。生産運行管理系統的頁面上,還設置了無人因失誤時鐘,一旦發生很微小的人因失誤,時鐘上的數字馬上清零,以此警示安全生産容不得絲毫懈怠。 緊鄰核反應堆安全殼的主控室,是核電站的控制中樞,地位極其重要,操縱員需要經過三道關卡安全檢查、輸入密碼才能最終進入。雖然記者沒能進去一睹真容,但在主控室的模擬機房,看到了幾位預備操縱員正在全神貫注地接受訓練。 原來,為了對核電站關鍵崗位人員進行技術培訓,秦山核電基地專門建立了主控室的模擬機,核電站重要的工藝流程、參數狀態和控制邏輯等,都被原封不動地進行了高倣真。實際機組的正常、異常等各種工況都可以模擬出來,以此訓練操縱員應對處理各種事故。 在模擬機房內,只見無數個紅紅綠綠、大大小小的複雜按鈕,鋪滿了整整一堵墻的模擬操作臺,操縱員們必須對每一個按鈕的功能瞭如指掌,拿到國家統一頒發的證書後,才可以真正上崗。 “自從進入核行業工作,我們就對核安全心存敬畏。技術上,對核安全的敬畏體現在永遠承認並尋找技術上的不足;人因上,對核安全的敬畏體現在承認自己的不知,需要永遠學習,並永遠保持質疑的態度。”中核核電運行管理有限公司黨群工作處工作人員夏建軍説。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