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努力探索有重慶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新路子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1-31 09:06 來源: 重慶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重慶市農村工作會議召開 
努力探索出一條有重慶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新路子
黃奇帆出席並講話 張國清主持

重慶市農村工作會議1月30日召開。會議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市委四屆六次全會及重慶市“兩會”精神,總結2014年“三農”工作情況,部署2015年重慶市農業農村工作。市長黃奇帆出席會議並講話,市委副書記張國清主持會議。 

黃奇帆説,過去一年,重慶經濟社會實現良好發展,與“三農”的貢獻密不可分。“十二五”以來的四年間,重慶“三農”有五個明顯進步:農村改革攻堅破冰;保供增收成效顯著;特色效益農業發展強勁;扶貧開發亮點紛呈;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重慶大城市與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並存,發展基礎條件差,尤其是“巴掌地”、“雞窩地”多,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來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有四條經驗值得總結:一是抓改革,用改革的思維和創新的辦法,著力破解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根本性、長週期的問題,讓改革紅利惠及千家萬戶。二是抓效益,緊盯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推進農工商一體化、産加銷一條龍,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三是抓投入,堅持財政支出優先用於支持農業農村發展,預算內固定資産投資優先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民生工程,各級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增幅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四是順應規律,在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了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持續優化。

黃奇帆説,當前,我國步入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市“三農”工作與全國一樣,出現了與經濟新常態相一致的五個階段性特徵:一是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農村産權制度改革特別是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使得沉睡多年的農村資源日漸活躍起來;二是隨著農業經營方式由分散型小農經濟向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方向轉變,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量涌現出來;三是隨著居民消費進入個性化、多樣化時代,農業發展正由“生産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農業産業鏈開發朝著多功能、開放式、綜合性方向延伸,種養業與二、三産業跨界融合漸成大勢,必將孕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四是隨著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越來越頻繁,農民進城務工和工商資本下鄉正成為鮮明的時代特色,農村有效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出來;五是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農業生産經營正加快融入國際大市場體系,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相互作用、共同發力,將引發農産品市場供需關係的深度調整。在新常態大背景下,重慶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市委四屆六次全會的部署,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圍繞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持續推進新農村建設,著力添動力、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惠民生,努力探索出一條有重慶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新路子。

黃奇帆説,改革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過去,重慶“三農”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就是改革創新。今後,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仍然要靠改革創新。要穩妥推進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完善地票交易和利用制度;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推進農村集體非資源性資産改革;深化農村流通體制改革;健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此外,中央部委在我市推進的農業生産全程社會化服務、支持農民合作社創新等改革試點,要按照相關要求,緊鑼密鼓地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國有林場改革等探索,也要加快謀劃、穩妥實施。

黃奇帆説,發展現代農業,既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然要求。要堅持需求導向,強化市場驅動,將農業生産從主要追求産量增長和拼資源、拼消耗的粗放經營,儘快轉變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技術創新、注重可持續發展上來,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要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優化農業生産力佈局,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積極發展開放型農業。

黃奇帆説,建設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必須堅持不懈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互惠一體,形成現代化建設的雙輪驅動。要切實改善農村發展基礎條件,紮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推動農民多渠道增收,加強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會上,市委常委、副市長張鳴宣讀了2014年度重慶農業農村工作獲部級以上表彰情況的通報,並就抓好2015年全市農村工作進行具體部署。渝北、黔江、榮昌、梁平等區縣作了交流發言。

市領導鄭洪、陳貴雲參加會議。

                                                                                    (記者 商宇)

責任編輯: 溫雅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