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解決“三農”問題亟須“二次飛躍”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2-06 10:04 來源: 社科院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中國改革的序幕始於農村。從1982年到1986年,中央曾連續5年發佈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在當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快速推進的同時,農業現代化卻相對滯後。從2004年起,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2年聚焦“三農”。特別是在2015年的“一號文件”中,針對當前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新困難,明確要求“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但為了學習和貫徹落實好“一號文件”精神,有必要首先明確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關鍵是什麼,以及文件中提出的重要方針和措施的重點是什麼。筆者認為,關鍵就是要實現鄧小平提出的“第二個飛躍”,重點則是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

目前,中國的農業發展已經到了逐步實現“第二個飛躍”的階段。1990年,鄧小平就提出了關於中國農村改革和發展的“兩個飛躍”理論,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産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産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是在當時的農業生産狀況和特點的基礎上提出的。這一制度滿足了農民對土地經營使用權的要求,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生産的發展,有力地維持了包括農村在內的社會的基本穩定。但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以來,特別是取消農業稅和集體提留以後,以前所説的“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現在已經只有“剩下都是自己的”這一個部分,再加上鄉鎮企業大多轉變為股份制或私有制,除了各種財政撥款、財政補貼和徵地補償之外,大部分農村集體已經基本上失去了收入來源。沒有了經濟基礎,不少地方的農村集體經濟實際上是名存實亡。可以説,發展到今天,中國現行的農地制度和經營方式出現了許多問題,農業的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尚未實現,小農經濟生産分散、小規模、效率低的缺陷也沒有根本解決,亟須深化改革、逐步完善。

責任編輯: 張維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