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傍晚,下班時間已過,福建省邵武市公安局昭陽派出所民警劉為民向消防安全檢查的最後一站——邵武民俗館走去。 同樣是這個時候,福建省晉江市公安局靈源派出所民警林海鵬正穿梭在臨水東街和中源路上,對沿街店面的流動人口進行檢查。 劉為民和林海鵬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社區民警。 2014年年初,福建省公安機關開始積極探索加強和改進城鄉社區警務工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實踐,福建省6600余名社區(駐村)民警紮根社區,專注于開展社區工作,收集社情民意,服務社區群眾。2014年,福建省社區民警調處各類矛盾糾紛28.5萬起,採集指紋信息175.8萬份,預警處置信息356.2萬條。 為社區民警減負 提起社區民警,很多人會想到居委會大媽,因為轄區內的大事小事,社區民警都要管。 林海鵬當初其實“挺不想”當社區民警的。2005年參加工作的他,一開始被分在晉江市公安局巡警大隊,2011年,由於崗位調整,他成了一名社區民警。 而在成為社區民警前,劉為民已“久經沙場”。2002年,他在一次化裝偵查當地系列搶劫案過程中,曾被四名歹徒圍住,胸口被頂著三把刀。這次驚心動魄的偵查,帶給他從警17年來第一次個人三等功。2005年,劉為民被派到華光社區。當時已年近知天命的他,覺得“社區民警很少有表現的機會,這輩子就只能立一次三等功了”。對成為社區民警,“內心多少有些想法”。 成為社區民警之後,林海鵬發現自己“忙成了陀螺”。除了要管社區內的大小事,他還得參加派出所白天的值班備勤以及110接處警,承擔案件的查處等各種任務。 “社區警務經常要為打擊整治讓路,社區工作很難開展到位。”林海鵬説,這導致的後果是,社區糾紛、居民提供的案情線索常常被忽視,而小糾紛卻可能發酵成案件,破案的任務又最終壓到他身上,這樣他更加沒有時間跑社區,形成“惡性循環”。 2014年年初,福建省公安廳發文規定,社區民警不用參加派出所白天的值班備勤及110接處警,不參與本網格外案件辦理,不承擔案件查處等各種指標任務。工作“專職化”,以人口管理為核心,以人、地、事、物、組織和場所等治安要素管控為重點,帶動信息收集、治安防範和服務群眾等。 文件下達後,林海鵬終於有時間跑社區了。他一有空就走街串巷,登記流動人口,調解糾紛……如今,走在街上,時不時有人跟他打招呼。過去一年,靈水社區的刑事案件比2013年下降了60多起,治安明顯好轉。 邵武的信義巷因租住著很多四川籍務工人員,被當地人稱為“四川街”。推行社區民警專職化後,劉為民成了“四川街”的常客。 “劉公安,我沒買到回家的火車票,你幫我想想辦法啊。”8日那天,記者跟隨劉為民走訪“四川街”,在邵武做水泥工的鄧代友看到劉為民,走上前來求助。 “你打算哪天回家?我幫你上網查查看還有沒有餘票。”劉為民應承了下來。 因為近一年來紮根社區,劉為民和“四川街”的不少人成了朋友,他也從這些朋友那裏獲得了很多治安信息。與2013年相比,華光社區的刑事案件從43起降至36起。 社區民警“看得到前途” 最近幾天,林海鵬的臉上總洋溢著笑容。原來,在最近的泉州市公安局網格民警星級評定中,他所在的靈水網格的流動人口登記率、出租屋登記率、行業場所單位治安檢查、矛盾糾紛排查等各項工作名列前茅,他被評為晉江市公安局優秀網格民警,還被泉州市公安局記個人三等功。 “社區民警還能立三等功,以前想都不敢想。”林海鵬笑著説。 劉為民同樣高興。時隔13年,他再次榮立個人三等功。“上次立功差點丟了性命,這次立功,竟然是因為當好了社區民警。” “局裏對社區民警的工作績效設置了科學的考評指標,並且在評優評先和提拔任用方面設置向社區民警傾斜的政策,讓社區民警更加安心地紮根社區工作,沒有後顧之憂,也看得到晉陞的希望。”邵武市治安大隊大隊長詹志興對記者説。 為了讓社區民警看得到“前途”,福建省各地公安機關因地制宜,紛紛出臺具體考評獎懲方案。福州市公安局將“人民滿意派出所”評選比例提高為25%,每季度評選網格警務工作“警星”;泉州市公安局對有網格警務工作等經歷的民警在提拔任用方面實行“四優先”制度;漳州市公安局完善社區基礎工作和破案打擊同功同獎辦法,今年以來已通報表揚46位網格民警;南平市公安局組織“十佳優秀社區民警”評選活動,按不少於20%的比例表彰網格民警,對連續三年被評為優秀社區民警的提拔為副主任科員或主任科員…… 林海鵬説,市裏的重視,加上制度的保障,讓他覺得自己的“前途”是光明的。今年31歲的他,表示願意紮根社區,做一名稱職的社區民警。(本報記者 何海銘 通訊員 鄭明)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