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發佈閩南、熱貢等18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春節文化活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2-10 22:06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2月10日電(記者 周瑋)漢族傳統的廟會、社火等活動,大家可能已經熟悉得很了,但苗族、藏族、土家族群眾咋過年,你知道嗎?想不想體驗兄弟民族的有趣年俗,過個不一樣的春節?

    2月10日,文化部發佈18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春節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的活動令人目不暇接——這其中有許多極具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活動,如土家族擺手迎新年、苗族山歌會、藏族羌姆表演等。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還將依託當地非遺特色街區、社區,組織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非遺展演展示活動,如福建省非遺博覽苑的2015春節非遺展演,四川成都的“年味·最成都記憶——非遺·民俗·民樂盡在文殊坊”活動等。

    在閩南(漳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正月初一開始組織多種祭祀娛神活動,如浦南古儺“弄大尪”、平和三平寺朝拜祖師、正月初九家家戶戶敬天公、正月十一人們吃“十一福”分“福肉”、正月十五舉行祭祀遊藝活動等。

    在青海黃南州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民間年俗活動主要有吃“古突”(九粥)、拜年、新娘回家、跳“拉什則”舞、參加佛事活動等。從正月初七開始,熱貢各大寺院都要舉行跳法舞(藏語稱羌姆)表演。吾屯上寺和下寺、郭麻日寺、年都乎寺、隆務寺還將分別舉行曬大佛活動。

    在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有組織、有規模的活動有30多個,包括過民俗年——土家年和苗年、遊春踏青、元宵節幹火燒龍、民俗文化展演、大型燈會等。

    在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晉中“鬧社火”集中在元宵節前後,表演的大部分內容是國家級、省級非遺産項目,如清徐縣彩門樓、背鐵棍、風火流星、太原鑼鼓、皮影戲、東于架火迎鼓習俗、絞活龍、高蹺、劉三推車、抬花轎、扭秧歌、二鬼摔跤等。

    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副司長馬盛德説,自2007年至今,我國設立了18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這些保護區歷史文化積澱豐厚、具有鮮明的區域和民族特色,其境內的非遺資源集中而豐富。本次春節文化活動,我們聚焦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我們的家鄉 我們的節日”為主題,通過實實在在的人、物和鮮活的生活,集中向社會宣傳展示我國不同文化形態下異彩紛呈的春節文化活動,為公眾了解豐富的年俗文化提供一個平臺。

    “希望通過此次主題活動,能使城鎮化進程中的人們在春節這個歡樂祥和的時刻,實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心願,感受傳統節日所帶來的快樂。”馬盛德説。

責任編輯: 于士航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