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農業部新聞辦公室舉行發佈會。農業部總經濟師錢克明和發展計劃司司長葉貞琴介紹了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情況並回答了記者提問。 【數字】今年1月,農業部在總結創建經驗的基礎上,認定了第三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使示範區總數達到283個。其中,縣(市、區、旗)236個,佔83.4%;地市級42個,佔14.8%。 ——現代農業示範區是如何選出來的? 農業部總經濟師錢克明介紹説,2009年,《農業部關於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的意見》明確提出示範區要具備規劃編制科學、主導産業清晰、建設規模合理、基礎設施良好、科技水平先進、運行機制順暢等基本條件。在申報創建過程中,還要求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是代表區域內現代農業發展的先進水平,引領區域乃至全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 二是區域優勢和産業特色明顯,突出大宗農産品的生産,能夠代表本省或者本地區農業發展的方向。 三是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走在前列,具備了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有利條件,而且當地政府支持,農民群眾歡迎,創新環境良好。 四是體制和機制創新走在前面,整合資源、創新機制等方面的措施得力,初步探索形成符合本地特點、順應發展趨勢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五是能夠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在加強自身建設和發展的同時,能夠引領相鄰區域和周邊地區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和發展環境。 在創建的程序上面,按照指標到省、創建縣市申請、省級農口部門組織競爭性選拔、省政府同意後申報的要求,各地組織開展創建。在此基礎上,農業部按照有關規定組織評審,層層把關,經過農業部常務會議審議並在網站上公示,無異議後才能發文認定。 【數字】2014年,153個示範區糧食總産量達到2831億斤,佔全國糧食總産量的23%;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5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將達到13000元,增幅超過10%。 ——現代農業示範區發展水平有多高? 農業部發展計劃司司長葉貞琴介紹説,前兩批認定的153個現代農業示範區,總體上呈現出高、強、新、快這四個特點。 “高”是現代物質裝備水平比較高,153個示範區集中連片、田塊平整、配套設施完備的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1.2億畝,超過了50%,遠遠高於全國水平,“旱能灌、澇能排、路相通、機下田”的田園格局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示範區。 “強”是現代科技運用能力比較強,特別是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加速與示範區融合,無土栽培、集約化育苗、大棚溫控、綠色防控等適用技術加快普及。 “新”是現代經營方式比較新,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超過50%,農戶參加合作社的比重超過45%,都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現代化農業建設的內生動力明顯增強。 “快”是農民收入增長比較快,示範區現代農業效益不斷提升,每個勞動力生産的農業增加值達到3萬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0%以上。 與全國相比,示範區農業現代化水平更高、生産能力更強,已成為區域糧食等大宗農産品生産的骨幹力量。2014年,153個示範區用全國12%的耕地生産了全國23%的糧食,人均肉類佔有量也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7倍。總體上,示範區在全國現代農業中發揮了重要的示範作用,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帶動力。2014年監測評價顯示,江蘇太倉、上海浦東、北京順義等20個示範區已率先進入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也就是農業現代化的初級階段。根據農業部印發的《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水平監測評價辦法》規定的農業物質裝備水平、科技推廣水平、經營管理水平、支持水平、産出水平、可持續發展水平等六個方面24項評價指標,綜合得分等於或高於75分就可視為進入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階段了。 【數字】全國283個示範區,點狀分佈在12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其中,13個糧食主産省的示範區總量達到173個,約佔60%,這些示範區以糧食、肉類等為主導産業;以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産業為主導的示範區佔到40%。 ——示範區跟示範園有什麼區別? 葉貞琴分析説,示範園和示範區都是現代農業的探索者、先行者和實踐者,但是兩者又有區別,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規模的大小不同。一般而言,示範園的規模都不太大,更側重於點上的建設、微觀的創新,在相對比較小的區域內集約利用土地、資金、技術資源,實現生産效率的提升。現代農業示範區範圍比較大,是整縣創建為主,也有部分條件比較好的市進行整市創建,著眼于整個區域內農業生産和産業素質的全面提升。可以説,示範區是一個有界無墻的區域,能夠包括若干個示範園,但示範園絕不等於示範區。 第二,示範的主體不同。示範園的主體類型比較多,有的是農民,有的是企業,也的是科研院所和事業單位,還有的是合作社等。示範區是以縣市政府為主導,組織區域內若干個主體參與示範區的建設。農業部在示範區申報當中明確要求,必須由所在縣市人民政府或同級機構申請,具有健全的組織管理體系和完善的工作運行機制,統籌推進區域內現代農業建設。 第三,承擔的任務不一樣。示範園是點上的突破,更多的是微觀主體在探索,注重提升生産效益和經濟效益。建設現代農業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糧食生産,確保糧食和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與一般示範園不一樣,現代農業示範區重點分佈在優勢産區、糧食主産區。實踐表明,現代農業示範區既是全國現代農業跑在前面的“領頭羊”,又是糧食等主要農産品生産的主力軍、突擊隊。 第四,關注點也有差異。相對而言,示範園更側重於生産力層面的建設,更關注新設施、新裝備、新技術的應用,新産品的開發和新市場的開拓,而示範區不僅考慮區域內現代農業産業升級、産品提升和主體培育等方面的內容,更要考慮體制機制創新,探索整個區域內生産關係更加有利於生産要素的優化組合,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發展模式,為全國提供借鑒。 對於示範區的引領作用,葉貞琴以公眾關注度極高的農産品質量安全問題為例介紹説,一方面引導示範區提升標準化水平,支持有關示範區實施標準化示範縣等項目,推動示範區創一流、做標桿;在評價指標體系中把“農業標準化水平”作為二級指標進行監測並賦予3%的權重,倡導示範區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另一方面引導示範區強化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支持示範區開展農産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等項目建設,推動完善農産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在評價指標體系中賦予“農産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3%的權重,推動示範區開展農産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監管。對“發生重大生産安全和農産品質量安全事故,造成嚴重後果的”示範區,將直接撤銷“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稱號。 【數字】截至2014年,153個示範區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超過0.61,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5%以上,單位能耗創造出的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接近2萬元,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現代農業示範區如何突破資源環境“緊箍咒”? “這些年我國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總産連續兩年超過1.2萬億斤,但也面臨著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制約兩道‘緊箍咒’。這個問題示範區也同樣存在。”錢克明告訴記者,為引導示範區把轉變發展方式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主線,促進資源環境的永續利用,示範區創建將“可持續發展水平”作為監測評價的重要內容,權重達到20%左右,監測耕地保有率、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單位能耗創造的農林牧副漁的增加值等重點指標。 “在實踐中,各示範區在強化保護、循環利用、模式探索等方面也發揮著示範引領作用。”錢克明説,強化保護,主要是示範區加大耕地的保護力度,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範圍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推廣應用農業節水技術,使灌溉方式從傳統的“大水漫灌”向精細、高效、節水的現代方式加速轉變。循環利用,主要是以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産過程清潔化、能耗排放低碳化、産品産出優質化為主線,積極探索循環農業發展新方式,不少示範區逐漸形成了“種植—養殖—綜合利用”的循環農業産業鏈。模式探索,主要是示範區注重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總結提煉出一批代表性強、可推廣應用的有效模式。比如陜西省延安市以生態友好和水資源高效利用為主要目標,逐步形成了以旱作節水和綠色生態為主要特徵的勞動密集型節水生態農業建設模式,實現了“山綠、果豐、糧多、農民富”。 在示範區創建的同時,農業部聯合財政部等單位選擇天津市武清區等25個示範區開展了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工作,著力在探索建立農業經營新體系、農業産銷新模式、財政支持新方式、農業投融資新機制和風險防範新措施上先行先試。2014年,中央財政“以獎代補”政策資金已安排25個試點2.5億元,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現代農業生産資金支持每個示範區資金分別達到2000萬元和1000萬元。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