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2月12日電(記者楊迪、吳曉穎、葉建平)立春後的川中大地,看不見冬的影子,處處盎然生機。記者重訪蘆山地震災區看到,不到兩年時間,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房重建已全面完工,城裏建築工地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曾是一片廢墟的土地,嶄新的家園正拔地而起。 民生優先,重建從難點“破冰” 走進寶興縣五龍鄉團結村,搬入新家的村民正忙著貼對聯、挂燈籠,喜迎即將到來的春節。 這是66歲村民楊其華在新房裏度過的第二個春節。他生來殘疾,一生獨居,靠著政府補助度日。一場地震將他最值錢的房子也給震毀了。 “沒有黨和政府,我哪能住上這樣的新房?”楊其華説,新房沒花一分錢,搬進時連電視、床、桌椅、棉被都配好了。 災後重建,民生優先。在災區,像楊其華這樣的“三孤”、五保戶等特困群眾,重建由政府“兜底”統建。早在去年春節前,雅安市625戶特困戶率先遷入新居;另外,4400多戶需特別幫扶的重建困難戶,也通過黨員幹部“一對一”幫扶、社會援助等方式,全都建成了住房。 重建資金有限,每一分錢要花在刀刃上。去年10月,雅安市優化調整了36個黨政機關辦公用房、業務用房重建項目,壓減建築面積4.5萬多平方米,涉及投資1.2億元。如今,這筆資金已重新安排在全市12個城鄉民生、基礎設施重建項目上。 民生重建更讓公共服務“提檔升級”:川藏鐵路成都至雅安段開工建設,即將結束雅安市內沒有火車站的歷史;國道318線雅安至二郎山段恢復重建項目開工,將徹底解決國道“穿城而過”的尷尬……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雅安全市7.8萬餘戶農房重建已全面完成;城房重建任務3.3萬餘套,完工率超過33%;教育和醫療衛生項目完工率均超過76%;全市重建項目完工率和累計完成投資率實現了“雙過半”。 從“自建委”到“自管委”,群眾自己“當家做主” 重建任務繁重,如何引導群眾廣泛參與,是考驗地方黨委政府的一道難題。 在災區黨委政府引導下,一些鄉村“發明”了由群眾代表組成的“自建委員會”,從選房址到談價格,從管資金到監督質量,從集中建議到處理糾紛……群眾自己“當家做主”,看似複雜的徵地拆遷等許多問題迎刃而解了。 震後,根據規劃,寶興縣五龍鄉團結村將新建新村聚居點。剛開始,村民們對新房戶型爭議大:房間面積大,數量少,親戚來了住哪兒?自建委否定了設計方案。設計方最終決定減少單間面積,為每戶增加2至3個房間。 自建委更是農房重建質量“把關人”。作為蘆山縣飛仙關鎮鳳凰新村自建委的質量監督員,村民楊紹先每天一大早,都要到工地上去“巡視”。有一次,他發現水泥攪拌不均勻,立即向施工方指出問題,監督及時整改。 200多個聚居點拔地而起,許多農民告別了過去分散居住的生活方式。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加強聚居點的管理和服務?自建委搖身一變,轉型成了自管委。 在震中龍門鄉青龍場村白夥聚居點,自管委正在思考群眾致富問題。他們走村串戶聽意見,提出利用靠近龍門溶洞、青龍寺大殿等景點以及規劃中的50畝荷花池,發展鄉村旅遊業。提議得到了村民們一致響應。有的辦農家樂、有的開小商鋪,聚居點慢慢成了新村旅遊綜合體。 龍門鄉流傳著一曲快板:“災區人民有骨氣,不低頭來不放棄。不等不靠幹得歡,勵志打造新蘆山。別説災後家鄉苦,苦盡甘來日子甜。只要汗水勤澆灌,美麗蘆山譜新篇……” “重建趕考”,一名黨員就是一面紅旗 城鎮住房重建,拆遷是一道現實難題。震後,蘆山縣蘆陽鎮先鋒社區許多老百姓一度保持觀望態度。為此,社區立起了紅旗榜,發動黨員幹部帶頭重建、帶頭幫扶、帶頭致富。每名黨員完成一項,就可獲一面小紅旗。 紅旗數一天天增加,77歲老黨員楊德清坐不住了。原來,他的兒媳婦對拆遷補償有著很高的期望值。楊德清做了一晚上動員工作,終於説服了家人加入重建隊伍。 “多虧了96名黨員帶頭,先鋒社區才成了名副其實的‘重建先鋒’。”社區支部書記李卓卉説。截至1月底,先鋒社區297戶城鎮住房自建戶中,已有231戶開工,完工率達41.4%,位列全鎮之首。 重建困難多,災區黨員幹部就是一面流動的紅旗。震後,雅安市選派了一批優秀幹部支援災區一線;市縣鄉6400名科級以上幹部結對幫扶21萬重建戶;2.3萬多名一般幹部職工和有幫扶能力普通黨員,結對幫扶26萬加固維修戶…… 吳潮海曾任市級機關派駐蘆山縣龍門鄉群眾工作組組長。他用“三會四講”來描述此前農房重建動員工作:在村裏召開戶長會、院壩會、家庭思想工作討論會;跟受災群眾講重建政策,講優惠措施,講發展前景,講法律法規…… 3年基本完成災後恢復重建——這是災區黨員幹部的一場“趕考”。災區堅守“質量、安全、穩定、廉潔、厲行節約和輿論引導”六條工作底線,著力完善項目推進、督導和問責機制,努力交出令人滿意的重建答卷。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