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運行的首日。這一天,居於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主體地位”的陜西,可以鄭重自豪地向國家彙報:陜西境內657公里長的漢江,水清如鏡,出境水質完全符合國家Ⅱ類標準。 打開中國地圖,就可清晰地看到:南水北調中線陜西水源地總面積6.27萬平方公里,佔整個中線水源地面積9.52萬平方公里的66%。同時,在“北調”的“南水”中,陜西境內的丹江、漢江年均入庫水量284.7億立方米,佔丹江口水庫年均入庫水量408.5億立方米的70%。 今天,在整個陜西水源地,不論是城市、鄉村,還是大山的深處……900多萬人,誰都知道,腳下這片土地上或窄或寬的河流,將流向哪;未來,它的水質和流量,對於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永續運行,意味著什麼。 一 國務院批復《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9年來,陜西為確保水源地“水質長期穩定達標,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的規劃目標,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最為直觀的“點源污染”治理方面,水源區三市以“手術刀治療”為先導,關、停、並、轉、遷了370多家不符合國家産業政策、污染嚴重的企業和礦産資源開發項目,全面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證制度。同時,又進行了大面積“藥物治療”:加強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完善建制鎮及工業園區、移民集中居住區環保設施。目前,水源區54個市、縣(區)垃圾污水處理項目已全部建成運營,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77%,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2%。 在隱形且是最根本的“面源污染”治理方面,2007年,“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啟動後,在陜西省委、省政府領導下,在水利部、國家發改委和國家南水北調辦等部委支持下,水源區內的漢中、安康、商洛三市28縣區,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為前提,以保護丹江口水庫水源區水質、實現一江清水供京津為目標,在全境展開了波瀾壯闊的工程建設。 截至目前,陜南累計治理小流域470條,治理水土流失1.3萬平方公里,新修基本農田2.08萬公頃,營造水土保持林和經濟林27萬公頃,退耕還林逾千萬畝,完成總投資近20億元。水源區內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明顯好轉。田、林、路、塘、渠小流域綜合治理建設,使脆弱的農業生産條件和農民生活顯著改善。工程的防禦體系,大大增強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流域內因瘠薄土地所形成的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有效控制。昔日許多山洪災害嚴重的荒山、荒坡、荒溝,如今已變成林木茂盛、鳥語花香、溪流潺潺的百姓樂土。 據最新監測,項目區年均保土能力已達到5000萬噸,蓄水能力已達到4.3億立方米。 二 陜南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地。在6.27萬平方公里的漢丹江流域內,每年大量的農作物都要使用上百萬噸的農藥和化肥。陜西著名水利專家李佔斌告誡:“當水源地的點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之後,未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面臨的最大難題和挑戰,將是地域廣闊的農村面源污染。” “南水北調”70%的供水量來自陜南。從地圖上看,這裡“八山一水一分田”。“八山”,以鬆軟易滑的岩石為主,地質環境非常脆弱,強暴雨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崩塌,致使水土流失嚴重。而“一分田”內,坡耕地就佔耕地總面積的66%,其中漢濱、紫陽、鎮巴、略陽等縣,25度以上的坡耕地就高達70%以上。 雖然陜南地質構造特殊,卻要“養活”近千萬人口,還肩負陜西“糧油基地”重任。目前,陜南水稻、油菜産量均佔全省70%以上。這裡還有規模及産量居陜西之首的茶葉、柑橘、生豬三大産業,以及眾多優勢産業,諸如藥材、烤煙、桑蠶、魔芋、水果、蔬菜…… 在這個“人與地”競爭如此激烈的地方,在這塊南水北調中線“極其珍貴的水源地”內,農業的規模和産量仍在逐年增長。雖然其增長的背後因素很多,但“農藥和化肥”的施用量驚人卻是重要原因。據相關部門保守估算,陜南三市年化肥施用總量為113萬噸,僅漢中一市就達59.25萬噸,農藥745噸。 化肥和農藥對提高農作物的規模、産量和效益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也為“農業面源污染”,尤其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帶來了巨大“壓力”。 從2007年起,在陜西水源區實施的“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中,已彰顯出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主體地位”。水保工程的“林草措施”,增強了涵養水源的能力,減少了暴雨對地表的打擊和沖刷,控制了農田的徑流;“工程措施”有效地攔截了地表徑流和流失的表層土壤,變“三跑田”為“三保田”(保肥、保土、保水)。目前,水源地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00平方公里,攔截流失土壤5000多萬噸,攔截地表徑流4.3億立方米,控制面源污染物下泄率達40%。 目前,陜西在傳統小流域山水田林路村綜合治理基礎上,正在將一種新型綜合治理模式——“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把水土資源保護與農村化肥農藥、生活污水、垃圾等面源污染防治結合在一起治理)植入“中線”水源地,且這種治理模式正呈逐年擴大趨勢。 三 漢江,之所以最終被國家確定為南水北調中線“北上”的江水,那是因為這條江,尤其是這條江的上遊(發源地至丹江口水庫,含丹江),是目前我國七大水系中的“白菜心”——一條最清澈的江水。 由於漢江的“天生麗質”,近30年來,這塊“寶地”始終作為國家的一個特別“禁區”——嚴格限制大規模工業開發。並成為之後漫長的“長治工程”和正在實施的“丹治工程”的核心地區。 在2014年7月10日全國政協“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水質保護”雙週協商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主席馬中平表示,陜西南部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的上遊,為丹江口水庫提供了70%的水源。目前的水源地上遊存在的主要矛盾是環境保護和促進發展,投入需求大與當地財政緊張這兩對矛盾。“陜南三市佔陜西省面積的30%,人口的25%,但經濟總量和地方財政收入僅佔全省的12%和4.5%。受限于水源地保護,不能上大型工業項目,不能上大型産業,陜南三市的城鄉居民收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4%和73%。”因此,他建議,要建立漢丹江水源保護的長效機制,將陜南水源區設立為國家級生態文明改革試驗區,建立穩定可持續的生態補償機制和增長機制,加大對水源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保證當地老鄉也能同步實現全面小康。(記者 武盾)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