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群眾 創建惠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綜述之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2-25 19:00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2月25日電(記者 周瑋) 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改革開放以來涌現出的新生事物。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文明單位等活動,創造了優美環境、優良秩序、優質服務,實實在在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傳遞正能量、樹立新風尚,把在人們頭腦裏的精神文明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好事實事,使群眾生活得更有道德、更有文化、更有品位。 

環境美了,“鳥兒告訴你”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精神文明創建緊緊圍繞這一重大戰略部署,積極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城鄉環境面貌煥然一新。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成了很多地方部門的共識;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更是人們對美好環境的追求。

海南的文明生態村建設,浙江的“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山東的鄉村文明行動,都堅持把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作為主攻方向,優化人居環境,打造美麗鄉村。安徽集中力量開展公路、鐵路、江河湖渠等沿邊沿線“三線三邊”環境治理,集中治理死角盲區,極大地改變了城鄉環境面貌。太湖周邊的蘇州、無錫、常州和湖州組建有區域特色的“環太湖生態文明建設圈”,開展關愛自然、保護生態志願服務活動。

威海從路面修補、破損門窗修理、樓道燈安裝、小區綠化、環境衛生清理等入手,集中整治15條主幹道、60條非主幹道、5條商業大街、80條新老街巷。晉城把老城區街巷改造作為一件民生大事來抓,先後改造了70條背街小巷,直接受益群眾達10多萬人。

鄭州的代書衚同,原來叫“黃殿坑”,早前是個大煤場,環境臟亂差,居民怨聲載道。這個讓大家最頭疼的事在文明城市創建中得到了解決,如今街道乾淨了,草坪綠樹種起來了,老街坊原來天天想逃離,現在都不捨得搬走。

貴州省開展“黔山秀水綠色貴州”行動,大力提升綠色水平、改善人居環境。退休職工吳家惠在講起新老貴陽時感慨道:“貴陽城變乾淨了,空氣質量也好了,人們也更注意自己的行為,不好意思破壞了。”

“現在我們這裡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了,以前的臭水溝變成了清水河,感覺空氣都是甜的,鳥兒也多了起來。”在四川綿陽平政河邊開茶館的王老闆説,“自從創建文明城市以後,平政河得到了治理,成群的紅嘴鷗經常到河邊歇腳,現在來喝茶賞鳥的人也多了,生意比往年好。”

煩心少了,“一個電話就把事辦了”

精神文明創建是一項民生和幸福工程。精神文明創建通過實實在在的辦法和抓手,努力推動解決群眾看病難、上學難、養老難等問題,不僅贏得了群眾對創建工作的支持,也贏得了人心、民心。

“我家裏上有年邁的父母,下有上學的孩子,樓下店舖的音樂聲和叫賣聲從早到晚鬧個不斷,一家老小根本無法好好休息。”成都金牛區光榮北路附近小區居民給96110文明熱線打一個電話,惱人的問題很快就解決了,少了奔波跑腿,也不用擔心扯皮沒人管。成都96110文明熱線開通以來,與65家窗口服務單位簽訂了聯動協議,受理交通、噪音、衛生、佔道、違建等十余類不文明行為投訴。3年累計接聽市民來電47萬多個,整理派發給各部門19萬條,以三個工作日為限,有關部門和窗口服務單位有效回復率達99.3%。

全國各地都基本建立了辦事大廳、市民中心和社區服務中心,把很多職能部門集中到一個地方辦公,為群眾提供多方面、規範化的服務,讓群眾辦事更加方便快捷。西藏地域廣闊,出行十分不便,自治區文明委在交通、旅遊等行業系統開展優質服務、便民利民活動,重點抓機場、車站、出租車、旅遊景區的文明創建,改善了交通出行環境。

瀋陽市在全市各行業系統開展“假如我是對方”友善傳遞體驗行動,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引導職工恪守本職、善待他人,改進服務、提升質量。武漢、廣州等地文明網精心打造網絡曝光臺,及時協同相關部門回復、處理網民投訴的問題,受到廣泛關注。

江西開展高速公路“百姓滿意服務區”創評活動,長沙開福區打造“一點通”便民服務圈,北京朝陽建設“十分鐘服務圈”,寧波實現“十分鐘社區服務圈”……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讓市民群眾更多地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過上更加安全有序、舒適便利的現代生活。

快樂多了,“家門口就能看大戲”

文化小舞臺,百姓大社會。從文化惠民工程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從推動精品創作到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從整治黑網吧、治理黃賭毒到移風易俗,精神文明創建把優質文化産品和服務送到了老百姓家門口,群眾看書、看戲、看電影更方便了,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了。

福建莆田的莆仙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被稱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近年來,莆田市廣泛開展莆仙戲現代文明小戲加演活動,廣受農民群眾的歡迎。逢年過節及農家結婚、升學、壽慶、喬遷等,許多村社和群眾都要請劇團到家門口演出助興,形成了一種地方習俗。全市每年演出6萬多場次,觀眾達3000多萬人次。

天津全市公共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科技館和街鄉鎮文體中心(文化站)全部免費開放,從2013年開始每年投入1000多萬元,支持高雅演出、精品展覽和公益文化普及活動,讓更多市民走進劇場和展館。四川省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覆蓋率達100%,“鄉村文化節”讓農民成為文藝大舞臺的主角。

南寧連續四年開展了鄉村社區和諧文藝大展演活動,常德2000多個民間藝術團每年舉辦“百團大賽”……從前在家除了打牌就是睡覺的居民,現在唱起小調、演起小品,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各地還利用春節、中秋等傳統節點,廣泛開展節日民俗、經典誦讀、文化娛樂和體育健身活動,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中山慈善萬人行、七夕秦皇島中華愛情主題活動、福州兩岸壘塔比賽、運城德孝文化進基層……成為傳承中華文化、建設精神文明的一個個響亮品牌。

人心暖了,“陌生人也沒有距離”

修德律己、積德行善、正德成風。近年來,精神文明創建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作為重點,從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單位抓起,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在溫州市區華蓋山腳下,20多位老人張羅的紅日亭伏茶點,夏送涼茶冬送粥,四季免費、多年堅持,“熬出了幾十年的溫暖”。現在,溫州的伏茶點已有500余處,被稱作“紅日亭現象”。我們看到記錄善款的賬本,捐款人姓名一欄寫著“樂清老太”“不留名女士”“過路人”“阿花”“四樓344室”等,甚至還有汽車牌號。老人們講,很多好心的陌生人都是到這裡扔下錢就走,不願意留下姓名。

胡大姐在東莞從事環衛工作10年。在她眼中,這幾年城市變了,人也變了,“現在大部分人會將垃圾主動放到垃圾車裏,以前有人叫我們垃圾婆,現在掃地掃累了到哪個單位門口坐一下,他們都很客氣,給加杯熱水,讓人感到心裏暖暖的。”

“為了您和他人安全,請您一會兒再過馬路。”在南京街頭,交通協管員老張每天要將這句話重復上千遍。他説,“我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出門、平平安安回家。”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設在武漢百步亭的社區志願服務全國聯絡總站,3年多時間,聯絡的社區從500到5000多個,把需要幫助的人和樂於奉獻的志願者連在了一起。雖然他們彼此不一定相互認識,但卻共同畫出了一幅志願服務、鄰里相助、好人好報的美好生活畫卷。

在城市,南寧邕寧區“管家媽媽隊”,哈爾濱、杭州的“鄰里節”,株洲全城尋找“最美家庭”,以及很多城市社區的百叟宴、讀書沙龍、運動會……在農村,湖北竹山的“十星級文明戶”創建,遵義的“四在農家”創建,江西的“文明信用戶”,甘肅的“五星級文明戶”創建,紹興市、上海市奉賢區開展的“好家風好家訓”活動……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小家”,融入“大家”。

正如一位網友説:“文明是一種自覺,其動力來自於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共同願景!”在精神文明創建中,每個人都是受益者,更是參與者、實踐者和傳播者。(參與采寫:中國文明網單長虹、孫茜)

責任編輯: 周楠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