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以近10%的年均速度持續快速增長,創造了發展的奇跡。在步入新常態的今天,經濟運行面臨不少的困難和挑戰、壓力和風險,還能不能延續這份奇跡,是人們普遍關心和擔心的問題。我們相信,新常態並沒有改變我國仍處於發展戰略機遇期的基本判斷,也沒有改變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格局,對此,應有充分的自信。 從時間、空間、制度優勢的三重疊加來看,寶貴的戰略機遇期遠未結束。一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中,生産要素由農業向工業轉移,各個經濟部門和各項社會事業,均將出現全面的爆髮式增長,這是後發經濟體轉型升級的一般規律。二是大國的人口優勢、空間優勢、內需優勢、資本積累優勢,將提供顯著的韌性、潛力與迴旋餘地。三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長處相結合,能使各方積極性充分調動、使各種資源有效利用,存在超越其他經濟模式的優勢。這三重疊加的優勢迄今仍在發揮作用,構成我們的信心與底氣。 毋庸諱言,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確實存在粗放式、低效率的問題。歷經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向集約的轉型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看不到這一事實,難免産生悲觀情緒,甚至沉溺于“中國崩潰論”的泥淖而無法自拔。 那麼,經濟發展方式的進步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1978—2014年,第一産業佔比從28.2%下降到9.2%,第二産業佔比從47.9%回落到42.6%,第三産業則從23.9%提升到48.2%。目前,這種趨勢仍在繼續,特別是服務業的上升勢頭有目共睹。 二是內需不斷增長。1978—2013年期間,社會消費年均增長率達9.22%。去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2%,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佔比也在提高。 三是勞動生産率不斷提高。1978—2013年,勞動生産率年均增長率為8.3%。2014年,我國國家全員勞動生産率為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科技整體水平正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正由“跟跑者”向“並行者”“領跑者”轉變。 四是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根據相關資料,目前中國工業競爭力指數在136個國家中排名第七,製造業凈出口居全球首位。大陸企業在世界500強排行中的數量屢創新高,去年上榜企業增至95家,其中不乏華為、聯想等一些蜚聲海外的高科技企業。 五是經濟體制日益完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逐步確立,開放型經濟體制逐步形成。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正在全面展開,將使體制機制更加成熟、更加穩固、更加完善。 六是黨的領導堅強有力。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全面向前推進。黨管經濟的日趨成熟,為持續快速發展創設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今天,我們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和起點,要努力開拓創新,奮力前行,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實現經濟由大到強的歷史性跨越,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張宇)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