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資産為什麼不好好利用起來?”“養老中心投入能不能再追加一部分?”……最近,在觀點交鋒中,延續16年的浙江溫嶺民主懇談會再度出發。村落裏的民主懇談,曾吸引歐洲幾十名外交官現場觀摩,被認為是“實現民主的一種途徑”。從更大的視野來看,這泥土里長出來的民主載體,恰是中國協商民主發展的一個縮影。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中國共産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這正成為一個發展中大國的生動實踐。兩會前夕,“2015政府工作報告我來寫”的網上徵集,上線一週就獲得210萬訪問量;去年一年,全國政協雙週協商座談會就開了19場,場場直擊社會熱點;在各地,“請政協提出決策建議”“先聽聽群眾意見”,漸成黨委決策的新模式……協商機制不斷完善、協商載體日益豐富、協商文化逐步發育,在中國的政治土壤中,協商民主正開枝散葉、蓬勃生長。 毛澤東早就説過,我們政府的性格,是跟人民商量辦事的。時至今日,協商於民、協商為民,更是化解矛盾、推進改革不可或缺的治理方式。社會轉型期、改革深水區,價值取向多元、利益訴求多樣,一事當前,你看重的是就業,我關注的是環保;你追求的是效率,我渴望的是公平。不同的社會訴求,如何轉化為有效的政策選擇?多種多樣甚至相互齟齬的訴求表達,如何彌合分歧、凝聚共識?轉型期的治理難題,可以從協商民主中找到答案:通過對話了解分歧,通過商量找到最大公約數,進而凝聚各方力量、化解改革風險。 相反,如果決策過程缺少協商這個環節,就可能引發民意反彈,改革過程難免“步步驚心”。從PX輾轉各地多遭民意反對,到建造垃圾焚燒廠引發“鄰避效應”,儘管原因是複雜的,但是多少批評質疑是因為信息不暢,多少誤解對立是源於缺少溝通?一言以蔽之,協商將“幹部對群眾的説教”變為“幹部與群眾的對話”,民主協商于前,有利於防止矛盾産生於後。 “每一顆民主的種子都需要找到適合的文化土壤”。推進協商民主,同樣需要涵養與之匹配的政治文化,需要提升協商意識、增強協商能力、提高協商素養。協商民主的基本精神,是對話、包容、理解與合作,因此,領導幹部理應摒棄“舉大事不謀于眾”的獨斷思想,矯正“商量起來作用不大”的偏頗認識,拒絕“協商就是走過場”的形式主義。公民是協商的主體,更應具備參與意識、理性精神,如果討論交流變成站隊罵架,觀點碰撞變成黨同伐異,如何形成平等對話、理性溝通?就此而言,決策者廣開言路、博采眾謀,參與者秉持理性、和合包容,協商民主才能真正運轉起來。 “本土的民主常常是最好的民主形式。”協商民主之所以迸發出旺盛的生命力,正在於它根植于我們兼容並蓄、求同存異的文化傳統,根植于中國政治發展的現實進程。我們寄望於今天開幕的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期待在舉國矚目的“兩會時間”,一起為協商民主的發展寫下新的篇章。(李拯)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