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中國氣象局高度重視對全國兩會代表建議和委員提案的辦理工作。2013年,中國氣象局辦公室印發了《氣象部門辦理代表建議和委員提案暫行辦法》,進一步明確了兩會提案的辦理機構、職責和流程,確保代表建議和委員提案的辦理原則、辦理程序和保障措施的落實。《辦法》的印發和執行有效地促進了氣象部門辦理代表建議和委員提案工作制度化和規範化。2014年3月,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親自對兩會有關代表建議和委員提案的辦理工作進行部署,分管局領導許小峰對辦理結果和回復代表、委員的函件嚴格把關。近年來涉及氣象工作的代表建議和委員提案主要有: 氣象災害防禦立法: 加快制定氣象災害防禦法立法是近年來全國“兩會”代表關注的熱門話題之一,中國氣象局對此高度重視,並作為《中國氣象局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五年規劃(2011-2015年)》中完善氣象法律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予以積極推進。2011-2012年,組織開展了氣象災害防禦法立法預研工作。2013年按照全國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要求,中國氣象局及時啟動了氣象災害防禦法立法研究工作,並形成了氣象災害防禦法立法研究專題報告和氣象災害防禦法草案文本,將《氣象災害防禦法》立法研究列為氣象軟科學重點項目,形成了研究報告和《氣象災害防禦法建議稿》(送審稿)。 2014年,全國人大代表姜健和全國政協委員盛明富都提出了儘快設立氣象災害防禦法的建議(提案)。中國氣象局以此為契機,在前期立法研究的基礎上,加快推進,並將加快氣象災害防禦法立法工作作為全面貫徹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氣象法實施情況的報告》中所提“儘早啟動氣象災害防禦法的立法進程”建議要求的重要舉措,全力推進全國人大農委將氣象災害防禦法列為2014年立法調研項目。中國氣象局與全國人大農委、國務院法制辦組織有關方面專家就氣象災害防禦法立法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法律制度,以及與其他相關法律關係等重點難點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論證,並對氣象災害防禦法草案進行了認真修改完善。1月至3月,中國氣象局組織有關人員對氣象災害防禦法重點難點問題進了行集中研討,並對文本進行了修改完善。4月,全國人大農委就《氣象災害防禦法》立法問題與中國氣象局進行了座談研討,並就立法工作重點達成共識。7月,全國人大農委專門聽取了中國氣象局關於氣象災害防禦法立法進展情況專題彙報。隨後,中國氣象局多次召開局務會、局長專題協調會,專題研究部署加快推進氣象災害防禦法具體措施,並組織力量對氣象災害防禦法重點難點進行深入研究。9月,中國氣象局召開兩次氣象災害防禦法立法專家座談會,邀請全國人大環資委、農委、法工委、國務院應急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民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國家安全生産應急救援指揮中心等有關單位領導和專家與會,就立法思路、立法重點難點問題和核心法律制度等廣泛聽取有關部門和專家意見,並根據專家意見和建議多次組織起草組進行集中研討修改。10月,全國人大法工委經濟法案室專題聽取了中國氣象局關於氣象災害防禦法立法進展情況彙報。 2015年1月中國氣象局召開第三次氣象災害防禦法立法專家座談會,聽取國家減災委、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減災協會、北京市氣象局等有關部門的專家學者對氣象災害防禦法立法必要性和有關立法重點難點問題的意見和建議。隨後,按照專家意見和建議,組織起草組有關人員在對國外和地方氣象災害防禦立法進展進行調研分析的基礎上,注重分析氣象災害防禦法立法的重要性、緊迫性、可行性,認真研究梳理了我國氣象災害防禦需要通過立法解決的突出問題等。在深入調研分析和研究論證的基礎上,起草組對氣象災害防禦法草案框架和主要法律制度進行了相應調整和科學設計,修改完善了草案文本及其説明,先後分析研究形成了地方氣象災害防禦立法分析報告、國外氣象災害防禦主要法律制度措施比較分析和氣象災害防禦條例實施情況分析評估報告等重要研究報告,為加快推進氣象災害防禦法立法進程,總結了經驗、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氣象科普: 氣象科普工作是歷屆兩會關注的焦點,多次在代表建議和委員提案中被提及。為此,中國氣象局進一步加強氣象宣傳與科普工作。 2012年11月,中國氣象局聯合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國氣象學會召開第四次全國氣象科普工作會議,同年12月,中國氣象局印發《氣象科普發展規劃(2013—2016)》,提出面向公共氣象服務發展需求,面向學生、農民、城鎮勞動者、社區居民、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等重點人群,大力普及氣象科學知識。 為滿足公眾日對氣象科普日益增長的需求,各地氣象部門每年圍繞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應對氣候變化和氣象業務科技新進展等開展宣傳,利用颱風、暴雨等重大天氣過程普及防災避險知識,借助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全國科技周、全國科普日等重要節點,吸引公眾關心氣象、參與氣象。2012年還成立了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 2014年,氣象部門科普工作成效顯著,截至12月底,全國共擁有氣象科普教育基地288個(2014年新增70個)、接待公眾128.7萬人次,全國建立校園氣象站1150個(2014年新增344個)、參與校園氣象科普活動計49.5萬人次;各級氣象部門利用世界氣象日、全國防災減災日等重要時間節點,組織開展各具特色科普活動5278次,邀請專家講座講解9932人次,參與公眾達570.4萬人次。中國氣象局還聯合中組部,在黨員遠程教育頻道開播《氣象萬千》科普節目;聯合科技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各地高校等開展“氣象防災減災宣傳志願者中國行”、“流動氣象科普萬里行”、“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等活動,受眾人群近3萬;全國氣象部門製作圖文類科普作品2100種,影視動漫類366種,遊戲類52種,宣傳品類718種,其他類73種,累計發放各類科普産品或宣傳材料474.6萬份。 人工影響天氣: 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是兩會代表、委員多年持續關注的問題。在相關提案建議的推動下,中國氣象局積極爭取國家支持,把人工影響天氣作為防災減災、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水資源安全保障的有力手段、重要舉措和有效途徑,加快關鍵技術的科技創新,強化基礎設施和裝備建設,完善體制機制,建立了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系。2014年12月,中國氣象局與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編制的《全國人工影響天氣發展規劃(2014-2020年)》印發,提出建立較為完善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系,基本形成東北、西北、華北、中部、西南和東南6個區域格局等發展目標;重點加強飛機作業能力建設,提高地面作業裝備現代化水平,增強科技支撐能力,提高決策指揮能力,完善體制機制。中國氣象局還在同步制定全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發展指導意見,逐步健全各級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技術體系,進一步提高整體能力和水平,並把人工影響天氣的應用拓展到大氣污染應對等新領域。 防災減災: 2014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駱沙鳴提出關於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提案。中國氣象局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不斷健全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推進氣象防災減災與國家綜合防災減災的對接融合;中國氣象局加強與相關部門的預警聯動和災害聯防,建立了29個國家部委局參加的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部際聯絡員會議制度。2014年,氣象部門在1102個縣開展了暴雨洪澇災害風險普查工作;組織了暴雨洪澇、颱風、乾旱等氣象災害風險區劃試點工作;在47個城市開展了氣象防災減災社區試點建設,建成標準化氣象災害防禦鄉鎮200個;縣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縣級氣象防災減災機構建設、縣級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等工作深入開展。各項工作的有序展開促進了氣象防災減災合力的形成和預警效益的提升,全國城鄉氣象災害防抗能力顯著增強。 環境氣象: 近年來,霧、霾等天氣成為兩會關注的焦點問題,2014年中國氣象局辦理的提案建議中也有關於霧、霾的預報預警方面的內容。中國氣象局高度重視霧、霾等天氣的預報預警和大氣污染氣象保障工作,印發《氣象部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目前已經基本建立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體系,開展了氣象衛星對顆粒物、二氧化硫、臭氧等主要污染物的監測分析和秸稈焚燒火點監控,建立了環境氣象數值預報系統,並及時發佈監測預警信息。氣象部門成立了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以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環境氣象預報預警中心,初步實現了重污染天氣的區域聯防聯動。中國氣象局積極參與落實科技部聯合各部門制定的《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支撐工作方案》任務,協同開展科技攻關,同時深化與環保部、衛生計生委、交通部等部門的相關合作工作。 釣魚島天氣預報: 2012年,全國政協委員左宗申建議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節目中增加釣魚島的預報。中國氣象局承擔著管理國家陸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氣象情報、預報、預警的責任。發佈釣魚島和附近海域天氣預報是履行部門職責。中央氣象臺、上海及福建等氣象部門一直以來都把釣魚島的氣象服務作為職責範圍,為漁民提供著氣象預報預警服務。同年9月,中央氣象臺在國內城市預報中增加了釣魚島及周邊海域的天氣預報,內容包括溫度、濕度、風速、風向、降雨量等氣象要素。預報除了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外,還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氣象局門戶網站、中國天氣網、海洋氣象廣播電臺等渠道進行發佈。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