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4日電(記者李宣良)“我國國防費適度理性增長,充分考慮了國家安全的需求,充分彰顯了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全國人大代表、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陳舟少將4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離不開堅強的物質支撐。我國軍費的投向投量更加科學合理,軍費的使用效益正穩步提高。” 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傅瑩4日表示,提交大會審議的預算草案建議2015年國防費預算比上年增長約10%,增幅比上年的12.2%略有回落。 國家安全需求在上升,國防投入必然要增長 “國家安全需要有多大,國防投入就有多大;國家利益延伸到哪,國防投入就跟進到哪,這是考慮國防投入必須遵循的規律。”陳舟説。 這位長期研究國際戰略問題的軍事專家認為,中國國防費增長需求是由不斷上升的國家安全需求決定的,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國國防費增長是“剛性需求”。 在陳舟看來,這種“剛性需求”至少表現在以下6個方面: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需要,是適應國家安全戰略、軍事戰略發展的需要,是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的需要,是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適應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需要,是適應軍隊任務拓展、承擔更多國際義務的需要。 “我軍正處於機械化信息化複合發展的關鍵期、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必須保持國防投入的持續適度增長。”同時,陳舟強調,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正承擔起越來越多的國際責任和義務,不斷加大“走出去”步伐。國際維和、聯合反恐、國際災難救援、護航行動等,都需要更多的財力和物質保障。 “儘管有了一定的增長,但相對於世界其他主要國家,我們的國防投入無論是佔GDP的比重,還是國民人均、軍人人均軍費,都是比較低的。”陳舟説。 努力實現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雙贏” 2014年,中國GDP增速為7.4%,經濟增長進入“換擋期”。與此同時,國防費投入仍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對此,陳舟認為,要辯證地看待經濟發展和國防投入之間的聯絡,富國和強軍是辯證的統一,“大炮”和“黃油”並非簡單的非此即彼關係。 國防費投入是一把“雙刃劍”,過高或過低都不可持續。世界主要國家調控軍備的經驗表明,軍費保持在佔GDP的2%—4%區間內,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係能夠總體保持協調。 近年來,我國國防費佔GDP的比重始終在1.5%以下,國防負擔處於相對較低的水平,仍有一定上升空間。但是,未來我國經濟面臨結構性調整,經濟社會各領域發展需求同步快速增長,保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也面臨新的挑戰。 “大力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戰略,是實現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雙贏’的戰略之舉。”陳舟説,軍費開支通過市場紐帶最終都要流向國民經濟各個領域,軍費投入對國民經濟會有積極作用的一面。 近年來,我國軍民融合的廣度深度不斷加大,很多軍事基礎設施、後勤保障、人才培養等領域,社會和民間投資意願強烈,軍費投入退出這些領域,有利於集中財力保障核心軍事能力建設。 同時,軍事科研、武器裝備製造、軍事採購等領域的投入對國民經濟拉動作用明顯,優化軍費結構和投資佈局,可以一份投入獲取多重效益。 確保每一分錢花到戰鬥力建設刀刃上 “我國國防費的管理使用是公開透明的,有限的軍費主要用於軍事訓練、武器裝備更新、官兵生活水平改善等方面。”作為我國歷次國防白皮書的起草專家,陳舟認為,中國軍費的投向投量總體上科學合理,效益不斷提高。 全國人大代表、海軍某艇艇長華明切身感受到國防投入對戰鬥力的拉動作用。去年一年,他率潛艇參加執行的演習演練、遠航巡邏、戰備值班等任務的次數,比前兩年加起來的總數還多。“所有演習演練中,無論海軍還是艦隊組織的,絕大部分是無預案的背靠背式自主對抗演練。”華明説,這種高強度訓練背後,是裝備、後勤和經費的有力保障。 世界主要國家軍隊轉型的經驗表明,軍隊轉型特別是信息化建設需要較大投入。全國人大代表、瀋陽軍區某部偵察營教導員向南林對此深有體會。他參軍10多年,所在部隊的武器裝備幾乎換了個遍,信息化含量大大躍升。“戰鬥力提升離不開必備的財力保障。”他説。 人才是戰鬥力的核心,人才的培養、吸引和保留,同樣離不開財力保障。“在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整體提升環境下,適當提高軍人工資待遇水平,有利於吸引和保留優秀人才,提升職業榮譽感,激勵廣大官兵更好地履職盡責。”陳舟説。 我軍正在全面推行軍費績效管理,這是深化軍費管理制度改革的有益探索,是提高軍費使用效益的重要舉措。2014年底,開始在總部和軍區層面選擇模擬訓練器材、醫院財經管理等項目進行績效評價試點,將績效管理理念貫穿于經費分配、使用、監督各個環節。 “花錢必問效、低效必問責,確保每一分錢都花到戰鬥力建設的刀刃上,這將成為中國軍隊建設的新常態。”陳舟説。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