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篇之經濟增速:7%的理由和底氣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3-05 10:46 來源: 經濟觀察網
【字體: 打印本頁

    中國經濟正在增長速度與質量之間,尋找一種新的平衡。在2014年經濟成績單上,7.4%的GDP增速印證了經濟結構調整中的質量比速度更重要。3月5日,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將2015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定在了7%左右。

    中國經濟正在增長速度與質量之間,尋找一種新的平衡。在2014年經濟成績單上,7.4%的GDP增速印證了經濟結構調整中的質量比速度更重要。3月5日,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將2015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定在了7%左右。

    7%,這是自2008年GDP回落至9.6%(2007年GDP同比增長11.4%)後,又一個頗具“分水嶺”意味的經濟增速。

    7%,對於“新常態”之下的中國經濟,到底意味著什麼?

    中國經濟降速早已經是一個十分清楚的趨勢,這既有中國自身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也與世界整體經濟環境有關。但是,在這一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的轉換中,始終有兩種擔憂圍繞著中國經濟,一個是“硬著陸”,另一個是“通縮”。

    2012年、2013年、2014年連續三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將當年的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為7.5%及左右,2012年GDP實際增速為7.8%,2013年為7.7%,2014年為7.4%。7.8%和7.7%的GDP增速打破了對於中國經濟會出現“硬著陸”的預言,但是7.4%的增速則讓“通縮”的擔憂增多,尤其是2015年前兩個月CPI和PPI數據的走弱,難免會引起對中國經濟走勢的擔憂。

    其實,2014年在經濟增速換擋和産業升級的雙重要求下,既要不讓經濟過於失速,又要在此目標下將更多精力用在調整經濟發展結構上,並且實現了新增1300萬的新增就業,7.4%已實屬不易。

    在2月2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加快部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以公共産品投資促進“穩增長、調結構”。這次常務會議還進一步確定減稅降費措施,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和創業創新。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面對經濟的下行風險,政策扶持的力度重點在實體經濟上。近期連續的降準和降息,也是在用貨幣政策放鬆來給實體經濟提供資金支持。

    從2008年的9.6%到2014年的7.4%,經濟增速換擋是一個從被動降速到主動降速的過程,中國經濟所經歷的這一階段轉型是艱難而痛苦的。經濟增長目標從7.5%降至7%,則是一個完全主動降速的過程,在對經濟下行容忍度提高的同時,經濟的“底線思維”更加清晰,就是要保證經濟不出現系統性風險。應該説,2015年的7%左右的目標充分考慮到了就業需要和增長的可能,並且留有一定的彈性餘地。在經濟結構調整轉型的過程中,如何有效分解經濟下行壓力,這是宏觀經濟政策制定和執行越來越重點考慮的問題。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明確將“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置於2015年經濟工作任務的首位。

    從經濟的實際運行來看,當前經濟的所面臨的風險正在逐步增多,並且很多是互相交錯關聯的:房地産市場進入調整階段,部分製造業産能過剩依然嚴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進入還債高峰,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這些老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有些問題甚至還有所加劇。同時,一些新的問題又開始出現,企業庫存大幅增加,財政和金融風險開始暴露。

    面對7%的經濟增長目標,除了現實經濟環境中的諸多問題,還有一種擔憂,那就是7%能否保證經濟平穩運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相關研究顯示,2005年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吸納就業80萬人,而2013年這個數字提高到了140萬至160萬人。2014年前9個月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000萬人,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標任務。在經濟下行的過程中,就業可以提前完成目標,這説明經濟結構的轉型正在發揮作用,第三産業特別是服務業的發展給就業提供了巨大空間。

    因此,7%左右的經濟增速,應該就是保證1000多萬新增就業和經濟換擋過程中不出現過快下行的一個“底線”。當然,經濟在7%左右出現波動都是正常的,只要不出現過於猛烈的下行,就應該都是一個“合理”的增速。

    還有一個數據值得注意,2014年9月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17561萬人,同比增加169萬人,增長1.0%。這一數據從另外一個側面表明,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不僅是産業升級和淘汰過剩産能,還更多地實現著人的居住和發展的變化,新型城鎮化正在讓産業和就業都發生變化。

    一個合理的經濟增長目標,就是要在保證經濟發展所必須的增速前提下,也給經濟結構調整留出一定的空間。中國經濟正在經歷的這場轉型,除了經濟自身調整的必要性,實際上也給了中國告別高速經濟增長政績思維一個難得的機會。

    當前那些高庫存、高過剩的行業很多都與過去的高投資以及背後的“唯GDP論”有著密切關係——以GDP的統計數據作為考核政府政績最核心甚至是唯一的指標,這也導致了一系列的社會發展和城市問題。

    2013年以來,在中央屢次強調不簡單以GDP論英雄的背景下,中國多個省份已對市、縣(區)的考核進行了調整。據報道,全國31個省,有29個省主動降低了GDP的增長目標,上海甚至取消了GDP的增長目標。在整體經濟換擋的過程中,經濟增速不再是惟一的績效指標,但也不是單純的將經濟增速慢下來,而是在用降速來實現有質量的增長,也就是經濟換擋不失速。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要實現“換擋不失速”,就要及時調整經濟發展的引擎。克強總理多次提及要打造經濟的“雙引擎”——創業創新的新引擎和改造升級傳統引擎。

    企業要升級和技術創新,就需要資金,除了企業自身的投入外,還需要在金融特別是貸款支持,以及加快落實企業研發費用,股權激勵、科技成果處置權、收益權等試點也要繼續擴大,政府的引導作用對於企業創新十分必要。

    正在轉變和創新的,還有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這一屆政府的調控已經有了三個非常明顯的改變:一是政策定力增強,二是提出經濟運行合理區間,三是經濟逐漸適應經濟放緩“新常態”。

    去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明確,2015年將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但加了句“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鬆緊適度”。近期連續的降準降息,讓幣政策的“寬鬆”表現得愈加明顯。

    2015年要經濟7%左右的增速,僅僅依靠貨幣政策發力肯定是不夠的,“穩增長”更需要財政政策發力。國家統計局的初步數據顯示,中央政府2014年財政盈餘實際上超過了2013年,財政收入的增速仍超出財政支出的增速。

    除了減稅,財政支出的增加顯得也很緊迫。特別是對穩增長來説意義重大的基礎設施投資,已經在發力。數據顯示,2014年年底發改委已批准總投資額逾10萬億元的7大基礎設施項目中,2015年投資超過7萬億元。最近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推進包括重大水利工程在內的公共設施建設,擴大有效投資需求。

    民生證券最近的一份研報預測,維持2015年GDP7%的增速也需要近13萬億的基建投資,而預算內的財政和土地出讓收入和預算外的融資平臺等渠道並不能完全滿足這些資金需求,估算2015年基建投資缺口大約為4.5萬億。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2014年12月29日至30日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表示,2015年要深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並適當加大力度,盤活存量,用好增量,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有保有壓,確保重點領域特別是民生支出。

    因此,即便政府工作報告將經濟增長目標下調至7%,這也仍將是一個難度很大的7%,但同時也是含金量更高的7%,而從已經明顯加碼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以及相關的配套政策的加快落實來看,7%也是一個負責任的增長目標。

    經濟轉型既是中國經濟面臨的壓力,也是中國經濟的巨大優勢所在,在新舊經濟引擎的切換過程中,要實現7%左右的經濟增速,還需要一系列組合政策的配合,國企改革、資本市場改革和財稅改革等改革都會繼續加速。

責任編輯: 方圓震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