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記者 李鵬、趙文君) “成敗在水質,核心在保護”。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全線通水,然而,通水後的“水質安全如何保”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渠首所在地,河南省南陽市不僅擁有丹江口庫區一半的水域面積,境內幹渠長度也佔全線長度的七分之一,而且還是河南省16萬多名庫區移民的最大安置地。 全國人大代表、南陽市委書記穆為民説:“南陽市既是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的最後一道屏障,也是水質保護最敏感的區域,為了確保一庫清水送北京,水質保護是南陽市發展不可動搖的紅線。” 據穆為民介紹,截至目前,為了確保南水北調水質安全,南陽市先後關停企業800多家,關閉畜禽養殖場660多家,取締養魚網箱4萬多個,先後否定了73個大中型項目選址方案,並在全市劃定了1490萬畝耕地、1630萬畝林地、400萬畝水域濕地的“紅線”。 與此同時,南陽市還確立了“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轉型路徑,通過政府加大投入,引導企業、群眾生産生活方式向“綠色”轉型,先後投入資金5億元,幫助企業轉産、職工轉業、漁民上岸。 穆為民説,未來南陽市還將以綠色轉型引領發展,以發展促進水質保護,確保清澈甘甜的丹江水沿中線長渠一路北上滋潤北方大地、流進千家萬戶。 而位於南水北調中線沿線的河南省鶴壁市,是河南重要的糧食生産區,耕地資源寶貴。全國人大代表、鶴壁市委書記魏小東建議,中央還應通過加大投資補助力度、賦予地方更加靈活的政策,鼓勵沿線省市加強“紅線外生態帶”的建設。 魏小東説:“南水北調生態帶建設不同於一般的林業建設,紅線外生態帶投入大、回收期長,除加大政策資助扶持外,國家還應出臺土地流轉等相關政策,在不違反現有法律規定、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允許更多農地通過置換等多種方式變更為造林用地。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