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地區代表委員熱議“一帶一路”建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3-07 21:32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絲綢之路引領小康

——少數民族地區代表委員熱議“一帶一路”建設

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記者 車玉明、王思北)作為國家戰略,“一帶一路”建設給沿線的少數民族地區帶來難得的開放和發展機遇。正在出席兩會的新疆、西藏、內蒙古、寧夏、廣西五個自治區代表、委員表示,民族地區各族幹部群眾已經切身感受到“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魅力,對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一帶一路”建設與區域開發開放結合起來深表贊同。

全國人大代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雪克來提·扎克爾説,“一帶一路”建設給新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我們必須緊緊抓住這個機遇,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突破口,加快改革開放,把新疆建設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

“廣西是‘一帶一路’的西南支點,通過這個支點可以撬動西南和中南11個省區的開放,以開放促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局長楊和榮説,2014年,全國各地經廣西口岸出口到東盟的貨物總值1630億元,其中廣西區外貨源1374.5億元,同比增長51.5%,佔經廣西口岸出口到東盟總值的84.3%。

“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以來,從對外開放的“末梢”變成了開放前沿,新疆、西藏、內蒙古、寧夏、廣西等民族地區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在新疆,去年11月蘭新高鐵新疆段正式運營,標誌著新疆從此進入高鐵時代。“從更廣闊的時代背景來看新疆,可以發現,這片曾孕育絲路輝煌文明的熱土,正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戰略中找準定位,全力提速。”全國政協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主席努爾蘭·阿不都滿金説。

“西藏的開放合作打開了新局面。”全國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區主席洛桑江村介紹,2014年,西藏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84億元,項目540個。吉隆口岸實現中尼雙邊開放,中國西藏—尼泊爾經貿洽談會升格。與尼泊爾合作成立的喜馬拉雅航空公司,為西藏航空進入國際市場開闢了空間。

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五通”是“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的基本方向,也是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內在必然追求。作為一項重大國家戰略,“一帶一路”自提出以來,從中央各部委到地方各省區市,都在搶機遇、抓落實。沿線國家紛紛響應、主動對接。從陸地到海洋,從鐵路港口到油氣管道,從金融貿易到生態人文,各領域、各層次合作不斷推進,“五通”已經獲得了初步成果。

“寧夏處於內陸地區,與阿拉伯國家並不毗鄰。但我們創新思路,提出了中阿合作重點任務,包括打造中阿博覽會戰略平臺,建設中阿‘空中絲綢之路’和中阿‘網上絲綢之路’兩條紐帶,建設中阿人文交流合作示範區、中阿貿易投資便利化示範區和中阿金融合作示範區3個關鍵載體。”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主任張八五説。

民族地區利用其沿邊優勢,在道路聯通、貿易暢通上更是享有特殊的便利。今年1月6日,額哈(額濟納至哈密)鐵路在內蒙古額濟納正式鋪軌。額哈鐵路建成後,通過既有線路,向東可抵天津港,向西可經阿拉山口通往中亞至歐洲,成為亞歐運輸新通道。

“呼和浩特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時不我待,必須搶抓機遇,搭建起內蒙古對外開放的國家級平臺,擴大和提升內蒙古對外開放水平,強化呼和浩特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參與能力和影響力。”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市長秦義説。

“廣西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西江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我們正按照國家戰略編制實施意見,全力推進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發改委主任黃方方説。

“一帶一路”戰略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要按照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加倍努力。一些代表、委員認為,當前,對接“一帶一路”戰略,還需要克服很多障礙。

“不能否認的是,寧夏對接‘一帶一路’戰略仍然面臨同質化競爭嚴重、産業結構不合理、經濟外向度不高、外向型人才匱乏、口岸建設滯後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僑聯主席朱奕龍説。

“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相對落後的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使得西藏的産業發展相對滯後,生産能力有待加強。”全國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區人大阿裏地區工作委員會主任平措説。

楊和榮認為,推進“一帶一路”戰略,需要在國家層面上加強統籌。開放才能促改革促發展。“一帶一路”戰略從本質上説,是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大戰略。民族地區要跨越全面小康征程上的障礙,更需要樹立開放的思維。以開放倒逼改革,使資源流動、配置更加順暢,基礎設施建設更快更好。

朱奕龍建議,應加強頂層設計,與沿線各地形成差異化競爭,在擴大對內和對外開放中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

平措認為,應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的基礎上,利用好西藏豐富的資源,大力發展符合西藏實際的生態旅遊業、特色農牧業等特色優勢産業,讓更多的百姓從中受益,從而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

責任編輯: 溫雅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