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客李克強:創造一個讓人時時感到方便的政府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3-11 08:21 來源: 深圳新聞網
【字體: 打印本頁

2015年1月4日,李克強在考察深圳柴火創客空間(中新社記者 劉震 攝)

    2015年1月4日下午,李克強拐了許多道彎兒,走進了深圳柴火創客空間。

    “大部分政府領導來我們這兒都是帶著問號來的,只有他像是帶著感嘆號進來的。”一個當時在場的“80後”回憶道。

    2015年1月4日 李克強總理考察深圳柴火創客空間。

    那天,深圳華僑城創意園區內,十幾名充滿激情的年輕人強烈地感受到:總理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他們是一群稱呼自己為“創客”的人。這是英文“Maker”的翻譯,特指那些熱衷於利用新技術將非同凡響的創意轉變為現實産品的人。

    那天,李克強饒有興趣地在這個創客空間待了半個多小時。臨走前他愉快接受了這家創客空間饋贈他的一本“創客護照”——由此成為這個空間的第99號榮譽會員。

    “他不是走過場、隨便參觀一下的那種,而是真感興趣,是真願意探究我們這裡創意出的許許多多新東西。我們覺得他本人就像一個創客,一個Maker!”這裡的負責人説。

    對這個國家來説,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確實就像是一個Maker。他眼界開闊,思維異常活躍,常年保持著閱讀國際最新經濟科技動態英文原文的習慣;上任以來,他從來不缺乏新的主意,提出“上海自貿區”、“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等富有新意的改革舉措;他更是一位樂於接納新鮮事物的人,與身邊人説起最高興的事兒就是“和年輕人一起聊天”。他不單以此放鬆,更將此作為了解這個國家變化的一個便捷渠道。

    有一點確定無疑,他從來都是一個“創”字當頭的領導者。他的一句話經常在不同場合被許多人反復提起:“拒絕改革的人可能不會犯錯誤,但要承擔歷史責任。”

    在總理第一個任期的頭兩年裏,他做了許多大膽的決定,而其中具有深謀遠慮的一項,就是不遺餘力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李克強喜歡將這些草根創業者與民間的創新力量稱為“中國式創客”,甚至用經濟“新引擎”這樣帶有豐富信號意義的詞描述這些草根之於這個國家的意義。

    對於此前更多依靠投資與出口貿易快速發展起來的中國來説,李克強的這一提法顯得不同尋常。

    “他讓我想起了約瑟夫·熊彼特。”數次參加過總理座談會的經濟學家錢穎一這樣描述自己對於李克強的印象。

    在這個凱恩斯思想一度影響很深的國家,約瑟夫·熊彼特是一個稍顯陌生的名字。70多年前,正是他第一次將創新和企業家精神這樣的表述帶進經濟學。這位執拗的經濟學者堅信市場經濟的活力主要來自那些擁有顛覆性創新能力的新企業,而一個國家長遠的繁榮昌盛也來源於此。

    一個制度和精神領域的“創客”,應該傾向於相信是人的新點子——而非資本、土地等其他要素——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前途與精神面貌。

他一手“打印”創業創新的社會氛圍,一手“切割”多餘低效的行政管束。

    李克強向周圍的人推薦過《喬布斯傳》,他曾用“很有意思”形容這本書和這個人。

    蘋果公司的這位創始人,被公眾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創客”。

    李克強本人面對的需要自己付諸改革的“産品”,是這個國家的政策和制度。

    在被視為中國行政系統最高決策平臺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他9次專題研究部署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關的議題,並且親自製定了一系列具體政策,其中包括取消對不同性質公司最低註冊資本的限制、放寬註冊場所的登記條件以及對服務創業者的投融資機制進行完善等一系列改革。

    事實上,李克強的一系列創造性改革政策已初見成果。中國的創業者們創造了足夠多的就業機會與崗位,在GDP增速放緩的2014年,中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口大幅超過了前一年。這樣立竿見影的效果,大大超出許多觀察者最初的預期。

    當然,僅僅滿足於生計從來不是一名創客最終的目標。創客們總是擁有超乎于常人的雄心和遠見。

    李克強最近提起的一本書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德蒙德·菲爾普斯的著作《大繁榮》。

2015年1月4日 李克強總理考察深圳柴火創客空間。

    許多人並沒有注意到,這本書有一個沒有被精確翻譯過來的副標題——How Grassroots Innovation Created Jobs, Challenge, and Change(大眾創新如何製造就業、挑戰與變化)。

    增加就業只是第一步,而挑戰與變革才是“創客”李克強渴望帶給中國的。這個國家許多利益集團盤根錯節,以倒逼而非立刻打碎的方法破局,或許才是更明智的選擇。

    這就好比10年以前,再高明的預言者也難以料到,一群風塵僕僕的快遞小哥,會在日後成為中國人生活裏最不可或缺的人群之一。

    當此時再去觀察李克強一年內兩度考察曾飽受爭議的民營快遞業,並當面誇讚一個長著娃娃臉的快遞員時,我們可能會獲得更深的理解:在李克強的設計藍圖裏,那些曾經被視為闖入者的創客們,一定會在某一天成為幫助中國經濟真正騰飛的新引擎。

    當然,對於一個曾經擁有深厚計劃經濟傳統的國家而言,將審批林立的營商環境轉變為創業者的自由樂土,絕非朝夕之功。擋在前進路上的,不是頑固的老觀念,就是結結實實的舊利益。

    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説過的一句話,可以視為這位總理對700余萬公務員的一次提醒:“希望我們的一些同事,不要貪戀手裏那點小小的權力,阻礙政府工作的大目標,那樣做得不償失。”

    “Maker”這個詞,最初具體指的是那些同時擅長運用3D打印機與激光切割機的人。他們既善於運用“加法”實現創造,也精通于運用“減法”去除冗余。過去的兩年裏,李克強正像一位技術超群的創客,一手“打印”創業創新的社會氛圍,一手“切割”多餘低效的行政管束。

    一個更富活力與彈性的社會,加上一個更讓民眾感到鬆綁的政府——這就是創客李克強試圖帶給這個國家的改變。

“他對於那些草根創業者是發自內心的讚賞和支持,這個裝是裝不出來的。”

    李克強最近一次提起“創客”是在人民大會堂裏。2月10日,他邀請來自32個國家的60余名外國專家舉行座談。

    “剛才你提到‘創客’,中國政府支持這個事業的發展。”李克強稍稍側身,對坐在他左側的一位外國學者微笑道,“ 30多年前,中國有很多人在改革開放政策激勵下,淘了‘第一桶金’。現在我們正激勵大眾創造‘新的第一桶金’!”

    這顯然是李克強正在思考的東西。從80篇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通稿中,你會發現,“創業”、“創新”這兩個詞出現的次數之和達到325次,幾乎與“改革”一詞出現的頻率相當。

2015年1月4日 李克強總理考察深圳柴火創客空間。

    要理解政治家每臨大事所做的抉擇,總要回到其所處的具體歷史情境裏。

    曾有觀察者認為,就任總理之初,李克強手中可打的“好牌”並不多。一篇報道在他就任總理當天這樣寫道:“當多數國人對這位中國經濟巨輪的新任掌舵人充滿期待之時,熟知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專家學者,卻對未來的航程不無憂慮……全球經濟復蘇的腳步乏力,而中國正面臨學界所稱的‘中等收入陷阱’。”

    與過去經濟高速增長的30年相比,李克強面臨的是一個經濟收縮的局面,最被人們熟知的出口、投資與內需這“三駕馬車”均走到了一個收縮關口。

    如果説,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改革重在“破”,那麼今天的改革者則更需要具備“創”的能力。

    就如同一個優秀的創客總會通過製造新鮮事物來改變自己的生活,中國總理也要尋找一個新的引擎來推動發展。

    2014年9月,李克強參加在天津舉辦的夏季達沃斯論壇。論壇主題是“推動創新創造價值”。一篇評論文章曾經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況:對於一些期待討論中國真正棘手政經話題的人來説,這個話題並不算很“刺激”。但事實上,創新在中國,也可以成為一件有趣的話題,至少中國總理李克強的講話不乏新意。

    這是李克強第一次旗幟鮮明地談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長遠意義。在演講中,他用了“大智興邦,不過集眾思”這句古語。

    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和加州伯克利大學執教了十幾年的錢穎一在報紙上看到了這條新聞。作為現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他曾帶著學生去過以色列。這個只有800萬人口的小國常被人們稱為“創業的國度”,在這裡,平均每2000人中就有一人創業。它擁有超過4000家本土高科技公司,是僅次於矽谷的全球第二大高科技聚集區。

    “在我參加總理座談會時,我能感覺到他對於那些草根創業者是發自內心的讚賞和支持,這個裝是裝不出來的。”錢穎一説。

    另一位對李克強表達讚譽的學者是《大繁榮》的作者菲爾普斯。在梳理了工業革命結束後整個西方世界經濟發展史後,菲爾普斯得出過這樣一個結論:所有領跑過世界經濟增長的國家,其繁榮真正的啟動鑰匙並不是重商主義,而是“無處不在並且深入草根階層的創新”。

    “我很高興看到中國正在發展高度創新型經濟體。這樣的經濟體能夠帶來巨大好處,同時可以倒逼經濟和社會轉型。”菲爾普斯這樣評價中國總理富有革新精神的改革。

    事實上,在所有對於創業、創新型社會的既有觀察中,另一項有趣的發現來自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當經濟處於下行壓力的時候,未必不是創業的好時候。微軟、美國基因工程技術公司、蓋普(Gap)都成立於經濟衰退期,而惠普、德州儀器、寶麗來更是起步于大蕭條時期。就像熊彼特曾經指出的那樣,經濟不景氣有壞處也有好處,而硬幣的另一面往往更容易被忽略——它會像“洗冷水澡一樣”將資本和人力資源從那些夕陽行業中釋放出來,使擁有新點子的創業者能夠以創造性的形式重塑經濟。

    這與一篇題為《e時代來了,e世界走了》的報道所講述的中國故事如出一轍。曾經全年無休的中關村e世界電子商城已倒閉,取而代之的主角是中關村大街上大大小小的創業咖啡館。那些真正擁有新奇想法的年輕人只需點一杯咖啡,就有可能尋找到合適的夥伴與投資者。

    電子商城的花火或許會熄滅,但中關村的燈火卻會永久通明,這是一個屬於中國的時代比喻,更意味著一個一旦錯過就不再的時間窗口。

    敏銳的創客顯然不會錯失良機。

    2014年11月19日,李克強在浙江義烏青岩劉村了解網店、物流派送等配套服務情況(中新社記者 劉震 攝)

    去年11月,李克強走進被譽為“淘寶第一村”的浙江青岩劉村。“如果有人來違規收費,你就拿國務院文件給他們看!”人們將總理的表態看作是對淘寶店主們的一次“撐腰”。

    兩個月後,他又將一位依靠手機APP項目創業成功的“90後”大學生請到中南海裏座談。會後,許多媒體報道的標題是:《李克強鼓勵90後CEO:非常欣賞年輕人白手起家》。

    經濟上的不景氣,倒未嘗不意味著機會與變化。

    李克強圍棋下得好。善下圍棋的人眼光往往更長遠。李克強所顯示的遠見在於,當浪潮來臨之際,他已然站在了潮頭,正引領著潮流。

    李克強是在1990年代就已經熟悉互聯網的高級領導幹部,會用筆記本電腦、用PPT演示而非念稿的方式介紹工作情況的人。

    一個演講時肢體語言豐富、不用講稿,並且不喜歡下屬彙報工作時照念講稿的領導人,通常不會是一個因循守舊的人。

    李克強是為數不多在1990年代就已經熟悉互聯網的高級領導幹部,也是他們中間並不多見的會用筆記本電腦、用PPT演示而非念稿的方式介紹工作情況的人。在就任遼寧省省委書記時,他最早提出用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貸款發放量三個指標分析地方經濟發展狀況。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為此特地創造了一個叫“克強指數”的新詞。

    不過,擅長運用新手段解決新問題的李克強,也曾有過束手無策的時候。

    那是1974年,19歲的李克強被下放到安徽省鳳陽縣插隊。在那個時代,記工分還是最普遍的管理辦法。但是在出工就給補助的平均主義氛圍裏,磨洋工如同傳染病般在蔓延:有人上工之後乾脆躺在地上喊勞動號子,以讓遠處的幹部聽見,還有一些人寧願吃返銷糧也不願意幹活。

    與老百姓們一起餓肚子的歲月成了李克強最難忘的一段人生經歷。因為吃苦耐勞又有主見,年輕的李克強被推選為大廟公社的大隊黨支書。那段日子裏,他晚睡早起,將每一個人的生産任務安排得事無巨細,自己也捲起褲腿加入修水庫背石頭的隊伍。但任由他怎麼沒明沒夜苦幹,老百姓還是填不飽肚子。

    年近90歲的紀鴻冠是大廟公社當年的五七小組領導。他回憶,在鳳陽曾發生過因為吃不飽飯而逃荒的事情。那個年代,讓民眾在外面乞討要飯被認為是不光榮的事情,但作為大隊支書的李克強卻不願意阻攔這些事情,他甚至會為那些覺得在外面生活更好一點的村民開“逃春荒”的證明。“其他地方一般都不願意讓民眾出去,會控制,但是他恰恰相反。他説,你控制他們幹什麼,到外面能填飽肚子總比在家裏挨餓強。他跟我是這樣講的,他不阻攔這個事。”

    事實上,這個很有主見的年輕人還曾試圖尋找解決辦法。紀鴻冠記得,在一個春天,李克強在工地上召開了一次大會。他決定把任務分到各小隊,小隊再分到人,然後按照各自分的任務計工分。這種按勞取酬的思路在當時算是一種創新。紀鴻冠記得,鄉鎮裏邊從沒有人用過這種方法,“不提倡,怕被認為是學資本主義”。

    但創客們總是擁有對大方向的天生預判能力。青年李克強在鳳陽時就表現出的寬容與果斷,已經隱約有了他後來的影子。在此後的許多事情上,李克強一再展現這種高超的預判能力。

    上大學的時候,他曾經寫過一篇題為《法治機器與社會的系統、信息及控制》的論文。在這篇倡導將計算機引入法律工作的文章中,年輕的李克強引用了許多國外司法機構應用計算機搜索嫌犯、管理檔案的新鮮細節,並得出了一個如今看起來仍然不過時的結論:社會科學化——科學向社會機體的全部毛孔進行全面滲透的紀元開始了。

    如果“創客”這個詞在上世紀80年代誕生,那麼它應該就是屬於李克強這樣的年輕人。許多接觸過他的人都用“超前”、“開放”這樣的字眼形容學生時代的李克強。

    當年在北大跑教育的一位記者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北大校園自由而開放,李克強是學生中的佼佼者。他口才極佳,思想活躍,能在長達一兩個小時的演講裏始終保持激情。

    李克強在北大任團委書記時的同事、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教師李景強也向記者回憶:“他是一個在原則底線之上非常開放的人。做事情的時候,他給你留下的可以創新的部分是一個巨大的空間。他自己是很Open的人,連他當時欣賞的學生幹部也都是這類人。”

    李景強記得,那時候北大團委的辦公室在37號樓,“非常熱鬧的一個地方,許多很有見識的年輕人都願意聚在那裏,談理想、談抱負”。

    作為團委書記的李克強顯然是這種精神氣質的塑造者之一。他曾在一篇題為《按照青年特點進行理想教育》的文章中這樣寫道:我們這一代青年都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長大的,對“四人幫”那一套假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深惡痛絕……我們應當創造出一些新的語言或新的口號。

    觀察一個人,總能找到幾塊相應的“背景板”。從被體制束縛的安徽鳳陽大廟公社,到自由開放的北大,李克強見證了中國的許多歷史時刻。

    沒有人知道他在這些富有戲劇性的人生經驗中究竟汲取了什麼,但可以確定的是,他的身上一定留下過某些屬於那個時代的印跡。

    比如,2013年,在李克強就任總理後,一本已經絕版的舊書一度重新走紅。

    這本書叫作《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是一本售價僅4元的論文集。而其中一篇論文的作者正是李克強。

    許多觀察者注意到了這本書的出版年份,1991年。彼時的中國正在重新掀起一場“姓資姓社”的大論戰,“市場”兩個字還被許多人視為資本主義的代名詞。但在《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一書裏,李克強等人的論文,幾乎都有一個強烈的指向:“市場”。

    這件往事發生在一個政治氛圍並不明朗的年代,所以其中透露的勇氣與見識,更成為20餘年後的今天,李克強被許多人寄予厚望的原因之一。

    中國國家領導人對“創客”的關注,説明中國政府對“創新”的擁抱方式已走在國際前沿

2015年1月4日 李克強總理考察深圳柴火創客空間。

    “創客”從來都是領風氣之先的人。李克強曾反復説過:“對網購、快遞新經濟、新業態要高度重視。總不能讓新的去適應舊的,更不能讓腳適應鞋。”

    他這樣要求別人,也時刻在提醒自己。在青岩劉村,他曾探訪過好幾家網店。讓其中一位店主印象深刻的是他隨口説出的一句話,“你跟前一家又不一樣,他是B2B,你是C2C。”(兩種不同的電商模式,前者是商家對商家,後者則是個人對個人)

    這意味著,他對這個新興行業了然於心。“有些外地來考察的幹部有時候會問我們一些奇怪的問題。”另一個叫童志達的店主曾向媒體回憶,“我遇到過有的領導問我電商和電信詐騙有什麼區別。”

    部分源於這樣的現實,因而,中國語境下的“創客”,某種意義上也必須是一名“闖客”。他們要闖過種种老觀念和舊利益的關。這樣的時刻,出現在去年關於互聯網金融的大討論中,也出現在如今甚囂塵上的打車軟體存廢之爭裏。

    越是在這樣的交鋒時刻,領導者的判斷就越是重要,其所鼓勵與選擇的方向,往往會決定社會資源最終的流動與配置。

    接近李克強的人差不多都有一個共同感受:他對於新生事物的態度極其包容。

    “新業態這個詞我最早是從總理這裡聽到的。他很喜歡用這個詞。”一位國務院的工作人員回憶。另一位工作人員則透露,總理曾經“壓”下過一些文件,而這意味著一種保護,“如果不是他,很多新生事物今天可能就不存在了”。

    所以,當梳理李克強在經濟領域的施政片段時,自然會提到媒體的一些報道:當馬雲在總理座談會上講起“雙11”與900萬家淘寶店主時,他當場表示“要用改革為新興生産力護航”;當中國首家互聯網民營銀行在深圳上線時,他親自前往見證第一筆放貸如何借助互聯網中留存的信用數據産生。

    這樣的情景還有很多。在去年年初召開的一次座談會上,4位到場的企業家中有兩位來自互聯網企業。騰訊公司的馬化騰在發言中提到剛一誕生便面臨尷尬的滴滴打車,“一個打車的軟體……利用信息技術、減少空載率,降低大氣污染,一齣來政府就開始管了。”

    結果,李克強當場便讓在座的相關官員“出一份報告”。他説:“政府確實有錯位的問題,管了一些不該管的事。一個新的業態、新的事物發生了,本來可以看一段,甚至培育一段,但我們很快管的手段就上去了,就有可能把這個業態給遏制、甚至給扼殺了。”

    “他説任何新生事物都有風險,的確應該帶上‘剎車’。”一位工作人員説,“但總理的原則就是你的‘剎車’必須為創新留下空間。如果文件裏只有監督和管制,他是不會同意的。”

    李克強經常講:“要善待草根創業者,善待年輕人。只有他們有希望有期待,國家才會有未來。”

1月27日,李克強聽取民主黨派對政府工作報告意見(新華社 姚大偉 圖)

    最近一次身體力行的支持,就發生在深圳的柴火創客空間裏。

    李克強被確定為全世界第一個專門走進創客空間的總理。在他離開後,空間負責人劉得志將總理到訪的照片發到了國際創客的論壇上。

    “你知道嗎?震了!”他告訴媒體的記者,“國際創客夥伴們到處轉發、點讚和留言,他們説Amazing(太酷了)!有的翻譯成自己國家的語言,持續討論了很久。”

    “中國總理對‘創客’的高度關注,説明中國政府對‘創新’的擁抱方式已經走在國際前沿。”一位評論者這樣寫道。

    李克強在審閱文件時毫不客氣地提出質疑,“你這裡寫的,創業大學生要享受政策優惠,必須還要申辦兩個證件。這是怎麼回事?我們好不容易推出一個大學生就業創業計劃鼓勵創業,怎麼還要這些附加條件?”

    李克強清楚地知道,要創造一個更富有活力更健康的創業型社會,就必須同時創造一個習慣讓人時時感到方便的政府。對於一個多年來習慣用審批代替服務管理的國家來説,建立這種認識並非易事,真正做起來則更難。

    但李克強執意要打破堅冰。

    他曾連續在兩個重要的全國會議的講話中講述了一個大學生創業受阻的故事,並以此“敲打”那些習慣於把手伸向市場主體的政府人員。

    他親赴天津濱海新區的行政審批局,見證了109枚廢棄的公章如何被打上封條,並永不啟用。

    他力主推出一系列工商登記制度改革、面向小微企業的定向降準以及積極的減稅政策。

    他還在努力改變擁有龐大慣性的行政體系對於創業者們的認識。

    “我在山東考察時,一位創業者告訴我,賬上沒有‘流水’時,銀行不敢給貸款,等賬上有‘流水’了,銀行又説,你有‘流水’了,還要什麼貸款?”他會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講述這樣充滿“敲打”意味的故事,也會在審閱文件時毫不客氣地提出質疑,“你這裡寫的,創業大學生要享受政策優惠,必須還要申辦兩個證件。這是怎麼回事?我們好不容易推出一個大學生就業創業計劃鼓勵創業,怎麼還要這些附加條件?”

2015年1月4日 李克強總理考察深圳柴火創客空間。

    李克強就如同一位同時擁有3D打印機與激光切割機的“Maker”。他“切割”掉的每一份不合理的限制,都意味著更小的負擔、更低的門檻與更簡化的程序;而他“打印”出的每一點創新空間,則意味著更好的機會、更大的活力與更多的可能性。

    在李克強離開深圳柴火創客空間後不久,韓國一家媒體在報道中這樣描述中國發生的這一切:北京中關村興起的“創客風潮”正向深圳、上海,甚至貴州、烏魯木齊等中國全境擴散。在中國創客時代,創業既是“謀生手段”,也是有趣的“創新遊戲”。豐富的人力資源、龐大的內需市場、允許失敗的創業文化等,成就了今天的創業王國——中國。

    今年年初,李克強赴瑞士參加冬季達沃斯論壇,並在開幕式上發表特別致辭。此時,距離他在去年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第一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過去了4個多月的時間。

    致辭中,李克強首次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稱為中國經濟的“新引擎”。

    在會場上,他充滿熱忱地講起30多年前中國農村改革的往事。他説,體制的創新,可以激發億萬人的創造力,也可以改變億萬人的命運。

    李克強用自己的經歷重申改革開放的精神——對於那些市場中的新興細胞,放開、搞活的辦法到今天仍然沒有過時。

    2013年4月8日,李克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準備迎接柬埔寨首相洪森併為他舉行歡迎儀式(新華社 姚大偉 圖)

    已故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科斯在回顧中國改革歷程時,曾經有過頗為相近的判斷:“政府推行的改革在激活國有經濟搞活國有企業方面起了不少作用。但是,真正改變中國經濟面貌,並把市場的力量和企業家精神帶回神州大地的,是邊緣革命,這包括分田到戶、鄉鎮企業,也包括個體戶和深圳等經濟特區。這些力量雖然處在社會主義的邊緣,卻是中國經濟改革的主力。得益於這兩條腿,中國改革之路才走得風生水起。”

    科斯所説的這些經驗,正在以另一種方式發生在今天的中國。

    在被視為中國矽谷的中關村,一天之內掛牌成立的新企業超過20家,大街小巷的咖啡館裏,隨處都能找到埋頭寫代碼或者修改商業計劃書的年輕人。一位美國矽谷的創業家來了一趟中國,回去後在《華盛頓郵報》網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美國人應該真正害怕中國什麼》。文章裏説:“中國真正的優勢在於下一代——那些從高校畢業後選擇創業的學生身上。他們聰明、動力十足、野心勃勃。”

    2014年的畢業季,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請馬雲到學院的畢業典禮現場演講。那一天,上臺發言的本科生代表是一個女生,也姓馬。她的學習成績並不是班裏最好的,但是她創意十足,正在做一個手機APP項目。登臺的時候,這個率性的女孩子的一句話把全場都逗樂了:“我後面坐著名副其實的馬總,但在我們宿舍,馬總就是我。”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段勇於打破鐵飯碗的充滿活力的日子,似乎又回到了今天的中國。

    而這一切,都和那個讀《喬布斯傳》、看《大繁榮》,並把“90後”創業者請進中南海、替淘寶店主“撐腰”,並致力於打造“眾創空間”的“創客”總理密不可分。

    (特約撰稿 淩言 本刊記者 張恒 實習生 周奕肖/文)

責任編輯: 林巧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