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總理記者會,17個問題中,經濟問題佔了8個——經濟會不會繼續放緩?中國是否已進入通貨緊縮?怎麼看金融風險的累積?是否會出臺新政策促進房地産市場? 媒體拋出的問題幾乎個個犀利。 那麼,問得到位,答得又如何? 態度不多説了,還是熟悉的李氏風格——來者不拒,有問必答。 更重要的是,今年的記者會,透出大把積極的經濟信號。 1、長期預期 當期信心 全世界都想知道李克強對於中國經濟增速問題的判斷。 總理給出的最新表態是:“如果速度放緩影響了就業收入等,逼近合理區間的下限,我們會在穩定政策與穩定市場對中國長期預期的同時,加大定向調控的力度,來穩定市場的當期信心。” 表態背後的積極信號很清晰——市場需要長期預期,但也需要當期信心。這就好比負重爬坡,應該減速換擋,但決不能失速溜車。 意思再清楚不過了:如果市場有需要,政府該出手時就會出手。 為什麼這麼有底氣? 用總理的話説:“這幾年我們沒有採取短期強刺激的政策,可以説運用政策的迴旋餘地還比較大,我們‘工具箱’裏的工具還比較多。” 2、守住風險底線 沒有通貨緊縮 經濟增長的事兒可以寬心了。經濟風險呢? 今天的記者會上,幾家媒體都提到了風險問題——影子銀行、地方債、通貨緊縮——每個都是燙手山芋。 總理的回答務實、不虛,讓人踏實。 回應金融風險,他坦承:“中國的確存在著個案性的金融風險,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 為什麼?因為中國的經濟還處於合理區間,還有比較高的儲蓄率;地方政府性債務70%以上是投資性的,是有收益的。 但總理同時表明:“我們允許個案性金融風險的發生,按市場化的原則進行清算。” 又是積極信號——金融改革會繼續朝著市場化的方向深化。 也正如李克強答問中透露的,今年會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這意味著,若改革得當,金融風險不僅可控,還能轉危為機。 局部風險已經有了應對之策,全局問題總理也絲毫沒有回避。 面對外媒提出的“中國是否成為全球通貨緊縮的輸出者”的尖銳提問,李克強給出了正面回答:“關於通貨緊縮,國際上對這個提法有多種解釋,比較一致的就是説一個國家的物價總水平持續出現負增長。” 他先拿數字説話——中國的物價總水平在1月份是正增長,2月份漲幅比1月份更高,“所以不能説中國已經出現了通貨緊縮”。 他又拿案例説話——去年,中國進口了3.1億噸原油、9.3億噸鐵礦石和大量其他商品,“量是增的,但是價格下來了,這恰恰是由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度下跌所致”。 所以,為什麼中國現在的物價總水平比較低? 總理直言:“你説叫‘輸出者’,實際上我們是‘被通縮’。” 3、老房市 新網購 兩個小時的記者會,釋放的信號著實密集。 第一個問題是房地産。面對《金融時報》記者關於中國政府是否會出臺政策重振房市信心的提問,李克強給出了明確表態:中國城鎮化進程還在加快,中國房地産市場的需求是剛性的。 總理強調:“政府要鼓勵居民自住性住房和改善性住房,保持房地産市場長期平穩健康發展。” 又是一個積極信號。但這裡要注意,總理沒有“一刀切”,而是講究“要強化地方政府合理調控房地産市場的責任,因地制宜,分城施策”。 談了老房市,還有新網購。李克強出人意料地給媒體“爆料”:我網購過,最近還買過幾本書。並且他表示,“我很願意為網購、快遞和帶動的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做廣告”。 這個表態可不簡單。 背後是中國經濟增速的結構性變化。2014年,第三産業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48.2%,高出第二産業5.6個百分點。 服務業比重提高意味著啥,意味著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所能夠拉動的就業人數將遠超以往。 這一招,不僅把經濟減速對就業的衝擊化于無形,還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新的可能性與更長久的預期。 至於新業態是否會衝擊實體?總理的回答“時髦”又深刻:“最近互聯網上流行的一個詞叫‘風口’,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 4、送臺商“定心丸” 談中美“壓艙石” 面對台灣媒體提出的臺商在大陸遇到一些經營和發展困難的問題,總理送出一顆“定心丸”:“大陸將會繼續維護台資企業和臺商的合法權益,繼續保持對他們的合理優惠政策。” 這同樣是積極信號。 在回答中美關係問題時,李克強也著重談到了正在推進的中美雙邊投資協定談判。 過去,中國對外商投資的管理採取的是全面審批制,而美國對外國投資的安全審查也讓來自中國的企業頭疼不已。 目前這個雙邊投資協定談判最“牛”的地方則在於,它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為基礎。一旦協定達成,中美的投資者都將迎來更加透明和更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李克強説,此舉本身就是在打破合作“天花板”,雖然談判會有個過程,“但它向中美、也向世界發出了明確的信號,就是中美經貿關係會更加密切,這個中美關係的‘壓艙石’會更沉更穩”。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