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熱議總理記者會 “克強式”妙語熱傳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3-17 08:40 來源: 環球時報
【字體: 打印本頁

    李克強總理15日的中外記者會毫無懸念地成為兩會的最高潮。兩個多小時的記者會內容極其豐富,李總理用“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來形容政府的改革決心,用“‘工具箱’裏的工具還比較多”來回應外界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擔心,用“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來表達對新經濟的鼓勵。他請台灣記者傳遞兩岸經貿合作的“定心丸”,告訴香港記者“一國兩制是不能輕易改變的”,提醒日本記者今年是檢驗中日關係的“重要時刻”。對在中緬邊界發生的事,他不僅表達“痛心”,還發出“我們有責任也有能力”維護邊境穩定的信號。15日,許多外國媒體用連續十幾篇不同標題的文章滾動報道記者會,唯恐遺漏重大信息。“中國發展進入新階段”,德國《明鏡》週刊15日總結説:“四個全面、7%的增長預期、10.1%的國防預算增長、反腐敗鬥爭……11天的兩會令人難忘。”

    “客觀冷靜”談經濟

    在2013年和2014年總理記者會上,李克強分別回答了11個和15個問題,今年他回答問題的數目又創新高:17個。問題涉及房地産、經濟放緩、國際和港臺政策、網購、單獨二孩等。台灣“中央社”説,與前兩年的記者會相比,李克強當天回答的財經議題明顯偏多,凸顯他擅長的領域。但不時穿插小故事及幽默口吻,則維持了他的風格。

    《今日美國報》稱,兩個小時的答記者問“凸顯了3000多名代表提出的主要議題”。李克強回答中不少妙語被外媒爭相引用。比如,李克強將中央簡政放權比作壯士割腕。“中國宣佈痛苦的改革”,德國《法蘭克福彙報》15日這樣説。《悉尼先驅晨報》的標題是:“中國總理説,改革是‘拿刀割自己的肉’”。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解釋説,李克強這是警告改革路上還將有很多痛苦,但前途是“光明的”。

    李總理所説中國政府在經濟上“運用政策的迴旋餘地還比較大”被多家外媒做成了醒目標題。英國《金融時報》認為,這暗示著如果中國經濟放緩的話,政府會有所動作。彭博社稱,李克強的意思是如果影響到就業的話,政府就會刺激經濟增長。印度《經濟時報》稱,李克強向世界宣告中國用以繁榮經濟的“武器庫”裏還有“武器”。

    英國廣播公司等媒體還紛紛引用李克強以圍棋比喻中國經濟的那段話:“既要謀勢,又要做活,做活有兩隻眼:形象地講,穩增長和調結構就是兩隻眼,做活了就可以謀大勢,當然這需要眼光、耐力和勇氣。”韓國紐西斯通訊社稱,中國總理公開為中國經濟打氣,同時他承諾絕不向世界輸出通貨緊縮。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認為,李總理對中國經濟的評價“客觀冷靜”,同時掃除了外界對中國經濟的疑慮。

    妙語駁斥“搭便車”説

    香港《大公報》説,《新京報》記者罕見獲得提問機會,這是總理記者會26年來首次有都市報記者的提問。此外美國網絡媒體《赫芬頓郵報》也獲得了提問機會,這表明網絡媒體的受重視程度,也是26年來首次給一家純網絡外國媒體以機會,“這或許體現了總理團隊對媒體的思維變得越來越開放”。

    15日的會上,李克強除了經濟議題,還強調了中國的國際定位和政策原則。他説,自己在國外常聽到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説法,“總是有被忽悠的感覺”。他回憶春節走訪西部農村貧困家庭的經歷指出,中國還有近2億貧困人口,是實實在在的發展中國家。至於國際事務“搭便車”説,李克強表示,“這麼大的塊頭搭誰的便車?中國是和大家一起推車。”台灣《旺報》評論説,李克強有三大絕招“接地氣”。第一招就是説百姓聽得懂的話。第二招是他從百姓視角去關注民生,比如他談到GDP增速的切入點是就業。第三個制勝絕招就是愛“説故事”。李克強答日本記者問也廣受關注。《朝日新聞》網站以“中國總理稱‘正視歷史是改善關係的契機’”為題報道稱,李克強的表態可以看作是對包括安倍即將發表的戰後70週年談話在內的日本歷史認識問題進行牽制。

    韓國KBS電視臺15日稱,作為中國排名第二位的中國總理在公開場合使用“日本領導人”這樣的詞彙直接批評日本的歷史態度,指出領導人應該擔負起前人罪行所帶來的歷史責任,這“是非常罕見的”。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15日稱,李克強在記者會上表示將與國際社會共同捍衛二戰成果,這表明俄羅斯與中國在捍衛二戰成果上的共同立場。

    法國自由歐洲電臺報道稱,李克強在記者會上重申中國政府尊重烏克蘭的領土完整和主權;德國《世界報》表示,中國總理對緬甸飛機炸死中國平民“感到痛心”。法國《財經地帶》稱,會上李克強還重申了堅決治理空氣、水和土壤污染的決心。他表示“環保法的執行不是棉花棒,是撒手锏”。當天香港媒體紛紛以“李克強説,擔心中央收緊對港政策沒有必要”作為標題,而“李克強向台灣送出‘定心丸’”則成為台灣媒體競相報道的重點。

    世界看到中國的新方向

    韓聯社15日總結説,今年兩會的最大焦點就是“四個全面”和“新常態”。此外,今年的政府預算案有304票反對票,同時要求政府工作報告進行30余處修改,表明人大代表的參政議政能力正在進一步提高。報道還稱,今年兩會期間各種新鮮詞彙不斷涌現,包括“任性”、“鐵帽子王”、“創客”、“duang”等,引發中國網民的熱議。

    中國經濟“新常態”模式對全球意味著什麼?彭博社15日給出的答案是:“更多工作!”報道稱,中國經濟轉型意味著美國工人遭受的外來競爭會減弱,與此同時,中國對美國産品的需求更加旺盛。最終結果是美國人的就業率上升,世界頭號和二號經濟體的關係發生“重大轉變”。除美國外,印尼、馬來西亞、墨西哥等國也是首批“獲益者”。

    “不,中國不會倒下!”日本《外交學者》以此為標題報道稱,雖然中國遭受眾多挑戰,但集中權力和精力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反映了政府對當前棘手問題的深刻認識,反腐鬥爭、撤下成千上萬瀆職官員反映政府一次實用性的計算:犧牲黨內某些人的利益是換取國家長治久安值得付出的代價。中國共産黨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強壯”。

    “給中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德國財經網15日評論説,兩會內容顯示中國政府希望給予企業更大的靈活性,減少政府權力,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特別是打擊強大的利益集團。“中國新目標聚焦民生”,德國全球新聞網説,經過30年的繁榮發展,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目標出現新變化。新鮮的空氣,藍色的天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提高民眾的生活質量目標,成為北京未來的發展方向。

    俄羅斯衛星網報道稱,兩會開始前幾天,北京還春寒料峭,氣溫在零度以下。但在結束之際,行人已經脫下了冬衣,並在柔和的陽光下取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北京的太陽很足,霧霾也變少了。很難説這是否是政府刻意而為,但生態的確是今年兩會的主題之一。

    外國記者感受兩會魅力

    兩會開始後,《日本經濟新聞》網站就在首頁頭條刊登關於兩會的專題,該社經營企劃室負責人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該報非常重視兩會報道,負責兩會報道的記者多達十幾名,兩會期間發出200多篇報道。

    兩會期間,一名來自尼日利亞的記者曾和《環球時報》記者聊起兩會印象,她手裏那份英文版的政府報告已被圈出諸多要點。她告訴記者,她對中國制定和執行計劃的能力和效率印象深刻,“中國成功的經濟發展經驗對尼日利亞有很多可借鑒之處。”

    15日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發出“人大閉幕,中國經濟發展鮮明地轉向重視質量”的報道。該臺評論員加藤青延對《環球時報》記者説,中國兩會制度存在明顯的優點,來自全國的數千名代表集中在一起,就主要政策進行討論,地方代表可以直接與中央領導交流意見。加藤説,自己非常關心中國經濟結構改革問題,例如預算法實施,以及“一帶一路”政策實施後,人民幣國際化可以加快到何種程度等問題。 在梅地亞新聞中心,一名日本記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兩會前他和中國的會議組織方有過交流,他當時提出“人大作為最高權力機關如何處理好和黨中央的關係”的問題,得到了肯定和比較合適的回復,“能感覺到中國在追求開放性那種努力”。人大新疆團組開放日的時候,這位兩會“老兵”站在《環球時報》記者旁邊使勁兒舉手要提問。“你知道外國人去那兒採訪是有限制的”,他話鋒一轉,“當然我也理解中國的難處,這麼多年過來我能看到變化,在中國有時候你要善於看半瓶子水裏滿的那一半,而不是空著的那一半。”(環球時報記者 劉 暢 環球時報駐日本、德國、加拿大、韓國特派特約記者 劉軍國 青木 陶短房 趙曉菁 馮國川 柳玉鵬)

責任編輯: 林巧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