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要求,建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促進義務教育質量提升和素質教育實施,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日前出臺《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並將於今年組織開展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日前,教育部督導辦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就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1.問:為什麼要開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 答:我們出臺《方案》、開展監測,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首先,開展質量監測是新時期提高義務教育質量、解決義務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的必然要求。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實現全面普及後,提升教育質量成為義務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但是長期以來,由於缺乏準確反映義務教育質量狀況的客觀數據,我們既不能全面客觀地對義務教育質量做出評價,也不能有效診斷存在的問題及其根源,單純以成績和升學率為標準來評價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現象一直存在。為此,亟需建立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開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通過準確掌握教育現狀,找準問題分析原因,對症下藥,提出改進學校教育教學的科學對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義務教育質量。 第二,開展質量監測是提高教育督導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強宏觀管理和科學決策的重要舉措。我國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6萬多所,專任教師900多萬,在校學生近1.4億。義務教育量大面廣,各地發展不平衡。要實現對義務教育有效的宏觀管理,必須轉變教育管理方式,強化督導評估監測,對我國義務教育質量在地區、城鄉、校際之間的差異進行全面把握和及時監控,對未來變化趨勢作出預測,引導和推動科學決策,更好地發揮監督和監管的作用。同時,通過發佈質量監測結果,可以督促政府、引導社會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念,營造支持教育改革發展、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從這個意義上説,出臺《方案》使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有據可依,是有效開展教育督導、加強教育監管的重要舉措。 第三,我國目前已具備全面開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基本條件。一是建立了機構。2007年11月,教育部依託北京師範大學成立了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負責組織開展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日常工作。二是組建了隊伍。建立了一支由國內外專家組成的專業研究團隊,以及由教育行政和督導部門人員、中小學校長、一線教師組成的監測實施隊伍。三是研發了監測工具。根據數學、語文、科學、體育、藝術、德育等學科領域的不同特點,分別設計了紙筆測試工具和現場測試工具,側重測查學生學業水平和操作能力。四是開展了試點監測。從2007年開始,連續8年開展了義務教育階段6個學科領域的試點監測,其中5次為全國範圍的大規模試測,監測樣本包括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新疆建設兵團、695個樣本縣(市、區)的46萬餘名學生、11萬餘名教師和校長。五是完善了機制。建立了“國家督導部門統籌指導監測中心組織執行、省級督導部門協調監控、縣級督導部門操作實施”的組織實施模式,形成了包括抽樣、測試、數據分析、水平劃定、撰寫報告在內的一整套比較完備的工作機制。這些工作為在全國開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提供了基本條件和實踐經驗。 第四,開展質量監測是世界各國提升基礎教育質量的通行做法。縱觀當前國際教育發展趨勢,世界各國都從國家戰略的高度,把建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制度、開展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作為深化本國基礎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無論是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還是發展中國家,如巴西、越南、柬埔寨等,都在積極推進學生學業成就調查、開展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建立獨立的測評體系,並積極利用監測結果對基礎教育改革和宏觀管理進行指導,為促進本國基礎教育質量的提高發揮了獨特的作用。這些國家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方面的成功經驗充分證明了監測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為我國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2.問:我國開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答:開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是為了客觀反映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業質量、身心健康及變化情況,深入分析影響義務教育質量的主要原因,為轉變教育管理方式和改進學校教育教學提供參考,引導社會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糾正以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和學生唯一標準的做法,推動義務教育質量和學生健康水平不斷提升。 3.問:我國開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時,將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答:我國開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將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一是客觀性。採取抽樣調查方法,科學設計監測指標和監測流程,準確反映教育質量狀況及其影響因素。 二是規範性。以國家教育法律法規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為依據,充分考慮不同地區教育教學差異和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點,規範流程,嚴格操作,確保監測結果真實有效。 三是引導性。全面監測學生德智體美各方面,重點考察學生健康水平、綜合素質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引導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推進素質教育有效實施。 4.問: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學科、內容和對像是什麼?這樣設計的主要依據是什麼? 答:監測學科為語文、數學、科學、體育、藝術、德育。主要依據我國義務教育課程設置的基本要求,考慮相關學科對學生發展的影響程度,並借鑒了部分國家和國際項目的做法。 監測學科主要內容參照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而設定,重點測查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監測語文、數學、科學、體育、藝術、德育等六個學科領域表現水平的同時,還對相關影響因素進行調查。 監測對象為義務教育階段四年級和八年級學生,主要依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對各學段各學科的劃分情況,並考慮學生認知和學習能力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而確定。 5.問:質量監測安排週期有多長?每年安排在什麼時間? 答:監測週期為三年,每年兩個學科,以保證監測工作的系統性、連續性,有效跟蹤義務教育質量變化情況,最大限度提高監測效益。具體安排是:第一年度監測數學和體育,第二年度監測語文和藝術,第三年度監測科學和德育。 監測安排在每年6月中旬,綜合考慮了學習內容的完整性和便於組織測試等因素。 6.問:義務教育質量監測主要有哪些環節?如何做好這些工作? 答:質量監測由研製監測工具、抽取監測樣本、組織統一測試、進行水平劃定、發佈監測報告等環節構成。 監測工具包括紙筆測試工具和現場測試工具。其中,紙筆測試工具分為測查學生學業水平的學科測試卷和調查影響學生學業水平相關因素的調查問卷,現場測試工具主要用於體育、科學、藝術等學科領域。監測工具在編制上考慮了不同地域學生在文化、習俗、地理環境、教學材料、學習條件等方面存在的各種差異,力求體現公平。監測樣本採取分層不等概率抽取,分為抽取縣(市、區)、抽取學校和抽取學生三個階段進行。為了保證測試操作規範,全國所有樣本縣(市、區)、樣本校按照統一要求,在規定時間開展統一測試。測試安排在本校,嚴格按照規定程序進行。水平劃定環節,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答題的實際表現劃分為四個水平段。對監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後,形成國家監測報告。 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由各級政府教育督導部門組織實施。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負責統籌規劃、政策指導,委託相關專業機構承擔業務培訓、工具研發、數據採集、形成報告等工作。省級教育督導部門負責本地區的測試組織和過程監督。縣級教育督導部門負責組織現場測試。 7.問:義務教育質量監測與中、高考等傳統性考試有什麼不同? 答:《方案》明確了質量監測主要著眼于客觀反映教育質量現狀,推動教育教學工作的改進,而不以甄別與選拔學生為目的,與中考、高考等傳統選拔性考試有根本區別。具體來説有以下幾點:一是測試目的不同。質量監測側重於診斷、指導和改進,而中、高考主要目的是選拔和甄別。二是實施方式不同。質量監測側重於了解掌握區域和群體的教育質量,主要通過抽取樣本的方式實現,不對學校、學生個體進行評價和排隊,而中、高考則對所有學生進行統一測試,並對學生個體進行評價和排名。三是測查內容不完全相同。質量監測不僅對學生學科領域的知識和能力進行考查,也對影響學生學習和身心發展的相關因素進行問卷調查,而中、高考主要對學生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考查。四是結果使用不同。質量監測的結果主要服務於教育決策、改進教育教學,不對學生和學校進行排隊,監測結果不與升學挂鉤,而中、高考的結果主要供升學參考。 8.問:《方案》具有哪些突出特點? 答:總體來講,《方案》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在學科和內容選擇方面具有科學性。選擇監測學科時,以我國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和《課程標準》為依據,設立監測指標體系時以《課程標準》的學段教學目標為基礎,充分測查學生在各方面的知識素養和能力水平,同時借鑒了部分國家和國際項目的做法,監測的學科領域能夠科學地反映學生在德、智、體、美各方面的表現,利於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發展的全面性。 二是在對象確定方面具有針對性。確定監測對象時,充分考慮了四、八年級是學生認知發展和學習能力發展的兩個關鍵期,而且在我國對各個學科學段的劃分中能夠分別代表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初中學生,基本能反映小學、初中的教育教學質量。 三是在工具設計方面具有操作性。監測工具針對不同監測學科分為紙筆測試和現場測試,既能測量學生的學科知識,也能測查學生的操作能力。題目編制上考慮了不同地域學生在文化、習俗、地理環境、教學材料、學習條件等方面存在的差異,題型廣泛,難度恰當。 四是在樣本抽取方面具有代表性。以分層抽樣方式組織開展監測,充分考慮了我國不同地區、學校發展的實際狀況,並經過了試點監測的實踐檢驗。監測以三年為一個週期,每個週期的樣本來源均覆蓋全國31個省、市、區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抽取的樣本縣(市、區),能客觀反映各地區人口總量、經濟和教育發展及差異狀況;抽取的樣本學校,能準確反映不同地理位置、城鄉分佈、辦學水平學校的差異狀況;樣本學生隨機抽取,避免了監測結果出現偏差。 五是在結果運用方面具有引導性。監測結果除了呈現全國學生相關學科領域的總體表現,測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外,還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課業負擔、學校間和區域間的均衡狀況進行測查,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健康成長,體現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理念。監測的結果主要服務於教育決策、教育教學改進,不與升學挂鉤,不對學校和學生進行排隊,有助於引導社會形成正確的教育質量觀,促進學校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對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有重要導向作用。 六是在組織實施方面具有可行性。《方案》明確了各級教育督導部門的職責要求: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負責統籌規劃、政策指導,省級教育督導部門負責測試組織和過程監督,縣級教育督導部門負責組織現場測試,有助於監測歸口管理、規範組織、有序運行。 9.今年監測的學科領域和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按照《方案》要求和總體工作安排,2015年我們將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學和體育兩個學科領域的表現水平及影響因素進行監測。 數學重點測查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知識的了解、理解和運用,學習興趣、學習信心和學習習慣等。體育重點測查身高、體重,視力、肺活量,力量、速度、耐力,興趣與態度,健康、睡眠和鍛鍊習慣等狀況。影響因素包括學生因素(如學生情感態度、學習時間投入等)、家庭因素(如家庭經濟狀況等)、學校因素(如學校資源與條件、教師教學方式等)和區域因素(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區域教育管理等)。 10.今年是《方案》實施的第一年,請問教育部將如何推動落實《方案》? 答: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是一項專業性強、技術含量高的系統工程,今年作為正式啟動的第一年,我們將依據《方案》,重點指導地方和相關部門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部署動員,提高認識。向各地印發通知,要求各地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充分認識質量監測工作的重要性,並對貫徹落實《方案》和監測工作進行安排和部署。 二是制定細則,加強指導。制定監測工作方案和操作實施手冊,簡化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指導各地健全工作機構,提高工作人員業務能力,為質量監測開展提供專業和技術支撐。 三是有序推進,抓好落實。指導省級、縣級教育督導部門按照分工層層推進,督促各地嚴格按照組織實施流程履行職責、開展監測,支持各地結合本地工作實際,逐步建立健全監測機制,抓好各環節工作落實。 四是實地抽查,發掘典型。利用報刊、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加強宣傳引導,跟進監測工作進展情況,鼓勵各地挖掘工作典型,總結推廣特色經驗,推動全國監測工作科學、規範、高效開展。 五是形成報告,有效使用。監測結束後,組織各省提交報告框架,系統分析有關數據,形成國家質量監測報告,指導各地各校依據監測結果有效問責,進一步推進調整教育決策、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