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7日電 (記者 王希)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改進口岸工作支持外貿發展的若干意見》,就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口岸工作提出了五個方面的政策措施。此舉釋放了哪些政策信號? 口岸是開放的門戶,一國口岸的開放程度、通行秩序和通行效率,是衡量其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標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口岸管理體制改革,促進了口岸快速發展。目前全國共有293個批准對外開放的口岸,為我國發展對外經貿、維護國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儘管如此,當前口岸執法體制和協調機制不夠健全,通關環節多、效率低、成本高的問題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貨物和人員的順暢進出境。與此同時,我國國家安全的時空領域更加擴展,內外因素更為複雜,口岸在安全管控方面的任務也比以往更加艱巨。 海關總署國家口岸管理辦公室主任黃勝強表示,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外貿的傳統競爭優勢正逐漸削弱,新的優勢尚未完全形成,外貿穩增長、調結構的壓力增大,加之內陸和沿海的開放程度不夠協調,急需加強口岸工作,推進口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此次文件在優化口岸服務、加強口岸建設、深化口岸協作、擴大口岸開放和夯實口岸基礎方面提出要求,既安排了清理整頓收費等能夠立即啟動的措施,又部署了統籌推進全國一體化通關改革、促進互聯互通等一系列涉及面廣、需多方協調合作的中遠期改革項目,兼顧了眼前與長遠。 例如,在優化口岸服務方面,意見要求,在現有基礎上再取消下放一批涉及口岸通關及進出口環節的行政審批事項;通過屬地管理、前置服務、後續核查等監管方式創新,將口岸通關現場非必要的執法作業前推後移,把現場執法減到最低限度;清理整頓進出口環節服務收費,堅決取締“紅頂仲介”;推進通關作業無紙化等,提高企業出口退稅速度。 “這些措施都將落腳點放在支持外貿發展、促進貿易便利、服務通關企業方面。相信加強和改進口岸工作,將對我國對外經貿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黃勝強説。 意見還提出,完善“一帶一路”內陸地區口岸佈局,加快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開放門戶,在沿海地區打造若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樞紐型水運、航空口岸和區域口岸集群,立足不同區域開放型經濟需求,加快形成陸海空統籌、東中西互濟的口岸開放新格局。 業內專家認為,當前我國對外口岸主要集中在沿海、沿邊地區,面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深刻變化,我國加快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迫切要求優化現有口岸通關管理體制機制,完善口岸支點佈局,尤其是提升內陸地區口岸開放水平。 對此,黃勝強説,目前法律對口岸的定義是指人員、貨物和交通運輸工具直接進出境的港口、機場、車站、跨境通道等。受“直接進出境”要求的限制,現在我們對內陸地區採取設立臨時口岸的辦法來實現對外開放,下一步將通過修改完善相關立法來解決內陸口岸佈局問題。 據他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口岸發展規劃將重點圍繞三個方面推進:對沿海地區口岸,重點推動形成一批樞紐型的重要口岸,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對沿邊地區,通過加大與周邊國家的合作,圍繞“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發展戰略,加快和擴大沿邊地區口岸開放;在內陸地區,通過口岸立法改革,擴大內陸地區口岸開放,增加內陸地區鐵路口岸。 海關總署相關負責人此前表示,海關正加強與各地各部門配合,重點落實好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一站式作業”、一體化通關等具有標誌性、關聯性作用的改革舉措,爭取早日釋放改革紅利,讓廣大企業和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