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領跑時代的中國力量 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掃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4-27 16:25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4月27日電(記者 吳雨 董峻)“五一”國際勞動節即將來臨。此時此刻,在高鐵建設工地,在萬里海疆前線,在廣闊田野中,在三尺講臺前,在案件偵破現場,在無影燈光下……你和我,千千萬萬的勞動者,正在各自崗位辛勤工作。

    作為億萬勞動者的優秀代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正在用雙手和智慧引領我們一起,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努力實現中國夢。

    薪火相傳

    距離東北邊境黑龍江省嘉蔭縣73公里的青山鄉,有一條往返45公里的郵路,這是“80後”鄉郵員張振超每日必經之路。這條郵路,他父親張德義已經騎車碾了21年。子承父業的張振超從小就看著父親早出晚歸為各家各戶送信,他明白這份工作對消息閉塞的鄉親們的意義所在。

    在張振超眼中,父親張德義不是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勞模,而是每次到老鄉家送信時被大家惦記著“病咋樣了”的“老五哥”。“是父親讓郵遞員這個職業得到鄉親們的肯定和尊重。我也要做一個合格的接班人。”張振超説。

    正是在父親勞模精神的感召下,這個當時只有26歲的小夥子接手了父親的郵路。

    勞模精神的薪火相傳不僅是子承父業,更是引領示範作用,使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勞模精神在新老一代間接力。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勝利油田高級技師吳吉林,與癌症抗爭的6年間先後做過28次大小手術,仍堅持創新創造,平均每一個半月就有一項新成果,研發出48項技術創新成果,創造經濟效益1.9億多元。“我是師傅手把手帶出來的!”吳吉林總這樣説,而他的師傅正是自主完成技術革新80多項、2010年的全國勞模代旭升。

    榜樣的力量無窮。勞模精神一如既往地推動各行各業發展,通過以老帶新、“勞模創新工作室”等多種形式,越來越多的人走入勞模行列。

    領跑時代

    飛天是中國人長久以來的夢想,但月球表面的環境極端惡劣,晝夜溫差達300多攝氏度,這使得“徜徉月球”一度成為中國人不敢企及的夢想。

    “一腔熱血敢碰硬”的苗建印創新團隊不會輕易認輸。這個隸屬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的技術標兵團隊夜以繼日地研發,終於成功為嫦娥三號研製出“不足於美國製造五十分之一的重量”的“冷暖衣”。

    “努力成為國內外業界的‘響亮名片’”是苗建印的夢想,也是各個時代先鋒、勞模典範中國夢,促使著他們創造出一系列科研成果、技術專利,在所在領域以領跑者的步伐解讀中國夢。

    實幹托起中國夢。在追夢的路上,一代代勞模成為時代的領跑者,不僅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富有鮮明的時代氣息,為勞動注入更多與時俱進的元素。

    勞模是時代精神的體現者,“老黃牛”風采仍舊,“技術精兵”譜寫新曲。王進喜、時傳祥、張秉貴、向秀麗等勞模感動了一個時代,而“藍領專家”孔祥瑞、“工人發明家”包起帆、“華夏第一煉鋼工”鄭久強等新一代勞模已經逐漸向“知識型、創新型、智慧型”轉變。

    “這幾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獎章和全國工人先鋒號評選中,技術型、創新型職工和團隊佔較大比重。”中華全國總工會經濟技術部部長粟斌説。

    推動創新

    在國際、國內的生物工程界,提起“人胰島素”,人們往往想起吉林通化東寶的冷春生。這位全國勞模,使中國自主創新人胰島素品牌躋身世界三大品牌。

    在本世紀初,全世界能生産基因重組人胰島素的只有美國和丹麥兩個國家,壟斷的背後是國內眾多的糖尿病患者的望“價”生畏。讓千千萬萬個糖尿病患者用上中國人自主研發生産的胰島素,是冷春生的夢想。

    走自主創新之路,打造自主創新品牌。冷春生刻苦鑽研、挑戰自我,主持完成了3000公斤重組人胰島素原料藥項目,形成了年7000萬支的製劑生産能力,填補了我國在這一生物科技領域的技術空白。

    創新是成就中國夢最有力的推動力。全總有關負責人表示,只有提高勞動者素質,才能更好地服務於創新驅動和産業升級。目前,全國已創建勞模創新工作室5.8萬個,28個省(區、市)命名了省級勞模創新工作室,成千上萬的勞動者在形式多樣的勞動競賽中脫穎而出。

    據全國總工會最新統計,在即將於本月底接受表彰的2968名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先進工作者中,有專業技術職稱的1484人,其中兩院院士16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190人、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6人,具有高級職稱的1024人;技師、高級技師等高等級技術工人445名,比上屆增加121名。

    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勞動者大軍。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扶植下,將會涌現更多的創新能手、創新團隊,煥發勞動熱情、釋放創造潛能,為推動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産業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 王驍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