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島”不孤 國門有我——西藏震區孤島吉隆口岸
災後7日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5-03 07:19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西藏吉隆5月2日電 (記者 張曉華、張旭東、劉錚、張京品) 這裡是西藏地震災區最後一個“孤島”,山崩地裂中奮力自救贏得時間,儘管還有10余公里路在搶修,但“空中鐵騎”已成功撤離所有被困群眾。

這裡是中尼邊境古老而又新興的邊貿口岸,21名邊防勇士冒著隨時可能被山體滑坡掩埋的危險,留下來守護國門。

“4·25”特大地震發生7日來,吉隆口岸的生死大救援和英勇留守,實現了“零死亡”,保護了群眾的生命安全,堅守著讓吉隆更興隆的希望。

孤島不孤:國門口岸空中大救援

5月2日,距“4·25”地震發生已整整7天,地震時的驚心動魄讓很多人仍心有餘悸。早上7點多,在吉隆鎮安置點的駐熱索村工作隊成員德吉卓嘎一下驚醒,她又夢見了地震當時的場景:大地震顫,山體崩塌,塵土籠罩著一切,大家奪門而出……

吉隆口岸所在的熱索村,距離尼泊爾震中僅130公里。地震發生時,落石如下餃子般,轟隆隆地從東、西、北三面飛落下來。此後余震、雨水不斷,山體面臨垮塌風險。吉隆口岸通往吉隆鎮的公路塌方20多處,最大一處塌方量達250萬立方米。在樟木鎮4月28日下午打通公路後,吉隆口岸成為西藏地震災區唯一的孤島,162名群眾和工作人員受困其中,口岸對岸的尼泊爾境內還有254名被困中方水電施工人員。

食物藥品運不進,被困人員出不來,十萬火急!吉隆邊檢站的邊防官兵一邊迅速組織開展救援,安置受災群眾,一邊用衛星電話與外界聯絡,請求外部救援力量的支持。

武警交通搶修部隊在緊急行動——

20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40多臺大中型設備日夜施工搶修公路。但由於塌方體還在移動,巨石隨時可能滾落,加上作業面狹窄無法大量使用人員和機械,最早也得到5月中旬才能打通。

路上不通,就從天而降——

4月27日傍晚,當成都軍區某陸航旅第一架直升機飛抵吉隆口岸上空時,地面被困群眾揮舞著帽子和衣服大喊:“我們有救了!”直升機放下食品和藥品後,立即將包括重傷員、孕婦、小孩在內的22名被困群眾轉移到了吉隆鎮。已懷孕近8個月的白瑪説:“之前特別緊張害怕,肚子疼得厲害,聽説直升機要來,就慢慢好起來了。”

29日下午4點11分,三架直升機剛結束上午跨境飛行解救尼泊爾境內中方水電施工人員任務後,又降落在吉隆口岸,開始集中轉移熱索村全部村民,以及部分邊防官兵。

“下午高原空氣對流強,平時訓練時禁止飛行。但救災就不一樣了,一心想著趕緊把人運走。眼看天黑了,來不及了,拼了!”陸航飛行員燕鵬告訴記者。

參加過汶川地震以來一系列抗震救災的燕鵬説,一天飛38個架次、轉移341人,是從未有過的密度和強度。“只有國家強大了,我們才能幹得這樣痛快淋漓!”

4月27日到29日,3架直升機緊急執行吉隆口岸方向救災飛行任務46架次,營救出熱索村100多名被困群眾、37名武警邊防官兵,以及被困尼泊爾境內、臨近吉隆口岸的254名中國水電施工人員。

守望國門:21名勇士血性堅守

5月2日早上9時整,吉隆邊檢站監護中隊指導員熊英傑一聲口令,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吉隆口岸冉冉升起。

升旗完畢,熊英傑帶著20名留守官兵,繼續清理現場的滾石,登記口岸中商戶留下來的行李,並進行防疫消殺工作。這個滿目瘡痍的口岸,因為上百人的突然撤離,顯得更為冷清。

時光回溯到3天前——

4月29日,當直升機在這一天密集撤人時,一切已經確定:普通群眾先撤,公職人員和邊防官兵後撤,留下21名官兵堅守國門。

這天上午,吉隆口岸天氣格外晴朗,新修不久的國門在陽光映射下顯得更加威嚴雄壯。在確定堅守人員名單時,全體官兵沒有一個人願意撤離,一度讓工作陷入僵局。

“必須服從命令,我念到名字的留下,其他人員全部撤離”。熊英傑站在隊列前命令道。熊英傑第一個念出的是自己的名字,第二個是中隊長王忠祥的名字……21個勇士就此留下。

中隊長王忠祥的叔叔正是汶川地震失事直升機上的機械師王懷遠,他希望自己能夠堅守國門,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叔叔致敬。

“爸爸,媽媽,你們的兒子這次沒有慫。”戰士陳豪這樣給父母留言。

今年入伍的新兵尕瑪次成只有19歲,他強烈請戰要求留下,終於如願以償。“看好國門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4月29日下午6點20分,最後一架陸航直升機騰空而起,運走了撤離的最後一批邊防官兵。當準備登上直升機的那一刻,要撤離的官兵們猶豫了,放下手中的行李,遲遲不願上機。留守官兵列隊,朝著盤旋的飛機,莊嚴地敬了個軍禮。

受地震影響,吉隆口岸電信、電力全部中斷。留守官兵的相對“安全區域”已萎縮到只有300平方米,他們只能住在臨時搭建的3頂帳篷裏。連日來,口岸三面山體仍不斷有大量落石,營區附近山體裂痕加大,若有較大余震,山體可能垮塌。

吉隆邊防檢查站政委尕麻旦增説,他每天都在後方和這21個官兵連線,部署任務。“我們已經確定,20天后輪換。國門在,我們就在!”

記者2日通過衛星電話連線留守官兵得知,他們目前的食品以庫存為主,新鮮蔬菜基本沒有保障;用電只能依靠太陽能發電;用水依託營地水池儲備的水,但水池已經在地震中受損,水源補給困難。

“他們是拿生命在保護我們的口岸。”來自四川,在吉隆口岸經營超市已6年的劉樣説。

明天更好:讓吉隆更興隆

2日的吉隆鎮,晴空萬里,在雪山映襯下受災群眾帳篷安置點飄揚的國旗顯得格外鮮艷。

吉隆,藏語意為“幸福的地方”。在吉隆鎮的一片開闊地上,搭建起了226頂帳篷,吉隆口岸被營救出來的群眾就安置在這個帳篷村裏。

乘坐直升機出來的白瑪,就住在“帳篷村”的東側。“帳篷醫院”的醫生為她做了免費孕檢。白瑪的丈夫朱科翻出結婚照對記者説:“再有2個月,我就要當爸爸了。我打算在帳篷外搭建個小廚房。我下廚,讓媳婦吃得更好。”

“等路修好了,我還想回吉隆口岸,生意一定能越做越好。”甘肅人馬灑力海雖然住在吉隆鎮安置點的帳篷裏,但唸唸不忘的還是吉隆口岸。

一個半月前,聽説這個口岸生意越來越旺,馬灑力海一家三口來到了這裡。地震前的一星期剛開了一家拉麵館,四張桌子的小店一天流水500塊、凈賺200塊。但地震,讓他的拉麵館毀於一旦。

吉隆,這裡是“唐蕃古道”的必經之路,松讚幹布迎娶尼泊爾赤尊公主入藏、唐朝使者王玄策出使天竺,都曾經過這裡。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這裡就開設了海關,但因基礎設施不健全等原因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發展。去年12月1日,中國吉隆—尼泊爾熱索瓦雙邊性口岸正式開通運行。吉隆海關數據顯示,開通4個月來邊境小額貿易貨值就接近1.3億元。

地震前2天才來到吉隆口岸的河南人李德榮,之前在尼泊爾包地種菜已經10年,每週運一次貨賣到國內,每次兩三噸都能賣完。他也相中了吉隆口岸,新開了一家“榮華蔬菜水果商店”。

“特別希望口岸能趕快好起來,蔬菜瓜果的黃金時節已經到了。”李德榮告訴記者,時令不等人,希望口岸能夠早日暢通,讓他能抓住這個賺錢的好機會。

在西藏吉隆口岸管委會主任孫立君看來,吉隆口岸是面向尼泊爾、印度等環喜馬拉雅國家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特別是隨著國家加快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吉隆口岸將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商人,吉隆邊貿明天會更好。”(參與采寫:黃興、王守寶)

責任編輯: 張倩倩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