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首都利馬老城一座頗具當地特色的建築裏,矗立著一塊查文文化時期的石碑。石碑上的雕刻的象形文字據稱記載著關於“秘魯”這個國名最早的闡釋:一個居於中央的國度。 與石碑相隔不遠,一塊印刷精美的展板講述著一段來自大洋彼岸遙遠東方國家的故事:何尊,酒水器,公元前1000-1100年。器底所鑄銘文提到“中國”,是目前所見最早的“中國”一詞的出處。 以這樣一種方式,兩個同為“中原之國”的文明橫跨太平洋,在這座小小的博物館裏握手、對視。 23日上午,來自孕育了5000年文明古國的中國總理在這裡向兩國文化界人士感嘆:中國與秘魯,“We are 老鄉!” 這是李克強總理一天之內在兩個拉美國家參加的第二場人文交流活動。 一天前,中國總理時隔30年首次訪問哥倫比亞。在短短22個小時的行程裏,李克強在繁忙經貿交流中,拿出整整一個上午的時間,赴一場“陽春白雪”之約。 在這場邀請了中國和拉丁美洲知名作家、藝術家的交流研討會上,李克強與莫言、鐵凝、馬利安·龐斯福德等文化界人士一起,暢談老莊、解讀李白、談及《百年孤獨》中的名段、交流文學作品裏魔幻與現實的關聯和意義。 大國總理,時間何其寶貴。去哪、做什麼、見了誰,無不精心安排。是什麼原因讓總理在拉美排出如此特別的行程? 在哥倫比亞的人文交流研討會上,李克強引用了這句拉美諺語: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文學,和它背後代表的文明,能夠發揮中拉心靈溝通的強大媒介作用。” 李克強抵達哥倫比亞的當天,正是聯合國確定的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對話和發展日。這個日子意在尊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彰顯和平團結。然而,中哥兩國、乃至中拉之間,對彼此文明的了解卻並不如此多樣。 加西亞·馬爾克斯和他的傳世名作《百年孤獨》是許多國人對哥倫比亞這個國家的全部理解。這位國際公認最成功的“幻想者”去世後不久,一位來自東方的作家莫言也因幻想而聞名於世。 在哥倫比亞舉辦的人文交流研討會上,莫言道出了他腦海中反復幻想過的一個場景:他與馬爾克斯相遇了。為了這個已經永遠也不可能發生的時刻,莫言甚至已經想好自己向對方説出的第一句話。 “先生,我在夢中曾經和你喝過咖啡。但在哥倫比亞的咖啡裏,有一點綠茶的味道。” 但事實上,5000年的文明古國不僅孕育了《紅樓夢》這樣的偉大作品,瑪雅文明、印加文明和阿茲特克文明生長的土地上也不會只有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與其遺憾一場不能實現的相遇,何不去了解對方更多的“幻想者”? 這也正是在秘魯這家博物館舉辦中拉文明互鑒系列活動的初衷。 在一塊公元前1000多年前生産的紡織品前,李克強仔細察看布料紋路,感嘆當時的紡織技術已經基本達到現代工業所説的“40D”——作為紡織工藝上表示纖維細度的單位,D越大,説明紗線越粗。 中國總理的“發現”不僅限於此。三星堆文化的圖案造型與查文文化雕刻的圖形有相似之處;中國、秘魯兩個文明的早期階段都創造了精美的黑陶製品;原産于中國的小米和秘魯的玉米、馬鈴薯,已經在對方的土地上生根,共同養育人類的成長。 在哥倫比亞,文學交流啟迪了當代心靈的溝通;在秘魯,歷史溯源碰撞出文明源頭的對話。兩場時隔不足24小時的人文交流活動重新開啟了中國與拉美國家對彼此內心的探索。 今年是中哥建交第35年了。35年後,再來回顧今天這段歷史,或許就如李克強在中拉人文交流研討會上所説,人們不僅會記住昨天簽署的經貿協議,也一定不會忘記今天中拉人文對話。“我們的合作,不僅是物質的,也是精神和心靈的。”(趙逸男)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