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31日電(記者 白陽)“群眾跑來跑去、領導批來批去、部門轉來轉去”……長期以來,信訪事項在部門之間“空轉”、辦事效率低下的現象被信訪群眾稱為“最後一公里之堵”。如今,這一局面有望在一系列改革“組合拳”下得到扭轉。 “小馬拉大車”的信訪之困 5月29日至30日,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信訪部門及中央相關單位的百餘名負責人,在北京就推進通過法定途徑分類處理信訪投訴請求的工作召開會議並進行現場調研。 在會上,國家信訪局副局長張恩璽形象地將現在的信訪工作局面比作“小馬拉大車”:“信訪是個筐,什麼都往裏裝。”他深有感觸地説,信訪工作職責邊界不清楚、受理範圍不明晰的問題一直比較突出,不少本應通過訴訟、仲裁、行政復議等途徑解決的問題大量進入信訪渠道,導致信訪部門管了許多不該管、也管不好的事項;而職能部門的相關法定職責得不到充分履行,群眾合理訴求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産生了許多新的矛盾。 張恩璽表示,自中央提出信訪法治化的目標後,如何在行政體系內部進一步厘清信訪途徑與行政復議、仲裁等其他法定途徑的界限,成為信訪改革的迫切要求。經過大量前期調研,國家信訪局會同國務院法制辦等部門于去年8月制定了相關指導性意見,明確了申訴求決、揭發控告、信息公開三類問題的法定途徑及法律依據,並於今年1月和3月分別確定了民政部、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二批共9家單位開展試點。 “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這是信訪工作必須遵循的原則。”張恩璽説。 讓信訪大廳成為解決問題的“終點站” “為什麼信訪室裏看不到多少群眾?”剛剛走進北京市西城區衛生局的信訪接待室,一位來自山東的與會代表便拋出了疑問。西城區衛生局信訪辦的負責人笑答,這都是“三次分類工作機制”的功勞。 據該負責人介紹,西城區衛生局在信訪入口環節整合了北京市信訪綜合系統、局長信箱、12320公共衛生熱線等渠道,依照信訪事項、行政投訴、醫療糾紛三條途徑分類處理,大大提高了初信、初訪的辦理效率;在辦理環節讓訴求“對號入座”,不在“退回”、“移轉”等環節浪費時間;在化解積案方面,按照行政投訴、醫療糾紛和信訪事項等類別,明確責任科室牽頭負責並協同局內設科室或協調相關委辦局共同研究解決。 “過去不管是醫療糾紛或者行政投訴,都是信訪部門頂上去,效率低,效果差;自從建立依法分類處理信訪投訴請求的工作機制後,信訪工作的重心由‘辦理’轉向‘分類協調’,大量積案被化解,去年群眾來訪量下降了3成,滿意度卻上升到90%。”他説。 在北京市東城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信訪大廳,6個分工明確的窗口給與會代表們留下深刻印象。據了解,東城人保局信訪辦會同信訪投訴請求較多的勞動保障監察、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社保中心稽核等部門,組成聯合體在信訪接待大廳共同辦公,前兩個窗口負責諮詢引導,後三個窗口分別負責社保稽核、勞動監察和勞動仲裁事宜,讓信訪人和職能部門“面對面”。東城區人保局的負責人表示,實行分類處理之後,信訪投訴請求受理的精準度明顯提高了,信訪辦不再是信訪人和職能部門的“傳聲筒”,而是解決問題的“終點站”。 信訪工作將“回歸本位” 通過法定途徑分類處理信訪投訴只是國家信訪局最新打出的“改革組合拳”之一。從實行訴訟與信訪分離制度,到引導信訪人依法逐級走訪,再到強調首辦責任制,一個法治化信訪改革路線圖已經浮出水面。 張恩璽告訴記者,為了厘清信訪部門與職能部門的職責邊界,從去年起,國家信訪局會同國務院法制辦和相關部委,對各職能部門的權力清單進行全面梳理,明確了各類信訪事項的法定處理途徑和法律依據。截至目前,37家中央部委中,除試點範圍內的9家單位已出臺或基本形成通過法定途徑分類處理信訪投訴請求清單外,工信部、水利部、文化部、安監總局、林業局、證監會、民航局、郵政局等8家單位已經形成了清單;銀監會已經起草了相關文件,正在徵求意見過程中。 “通過法定途徑分類處理信訪投訴請求,厘清信訪與其他途徑之間的邊界,順應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大勢所趨,是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信訪問題的重要舉措,可謂勢在必行。”國務院副秘書長、國家信訪局局長舒曉琴表示,信訪工作將進一步回歸本位,保障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