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新創業蓄積中國經濟新動能 在2015年春夏更替的60多天裏,《經濟日報》8路記者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分赴北京、深圳、上海、杭州、武漢、西安、成都等地,在高新區、孵化器、創新小鎮、創客空間、技術市場等不同類型的創新創業平台中深入採訪逾百人,用8個版面,客觀描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圖景。 帶著從一線採擷的真實信息和收集的共性問題,《經濟日報》記者近日對話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 記者:我們在採訪中發現,創新創業者的需求更加多元,並非單一地需要辦公室、廠房等硬設施,更需要融資扶持等諸多“看不見”的軟服務。您怎麼看這一問題? 萬鋼:《經濟日報》此次對創新創業平臺的深度調研採訪,契合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大勢,很有意義。這些不同類型的平臺是當下創新創業最為活躍的地方,不斷涌現著新業態、新現象,集中呈現了創新創業發展的新趨勢。 現階段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同於上世紀80年代的個體經營浪潮。現在的創業者的多元需求正體現了當下創新創業的新特點,那就是——創業主體從“小眾”到“大眾”,越來越多的草根群體投身創業;創業活動從內部組織到開放集聚,創新創業不再是單槍匹馬,而是互幫互助;創業理念從技術供給到需求導向,滿足個性化需求成為創新創業的出發點;創業服務從政府為主到市場發力,涌現出一批市場化的新型孵化機構。 創新創業者之所以更多地需要“軟服務”,是因為互聯網、大數據、開源軟硬體、3D打印等新技術的出現,讓他們可以更加方便地將創意和想法形象化,並快速轉化為現實産品,不再過多地依賴硬體基礎設施。 同時,伴隨著科技創新和體制改革的推進,我國信息産業的創新能力和産業規模走在世界前列,互聯網企業提供了電子商務、社交網絡、O2O等創新平臺,從而帶動以互聯網應用為核心的創新創業應運而生並迅速崛起。 以當代大學生為主的青年創新創業群體,具備紮實的科學基礎、網絡技術和開放視野,可以輕鬆、快捷地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正在發生什麼,社會大眾需要什麼,從而激發出他們的奇思妙想和創新創意,繼而可以“輕資産”地從事更多科技含量高的創新創業。 記者:創業服務的一個特點,就是從政府為主到市場發力。我們看到,很多創新創業平臺即便是政府主管,也都採用市場化的運行方式。在支持“雙創”過程中,政府和市場的力量如何協調共進? 萬鋼:這個問題很關鍵。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市場行為,需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是一個改革,能夠促進社會縱向流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中國經濟發展蓄積新動能,因此,需要政府職能的轉變,需要科技體制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去保障。“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這種雙重屬性,決定了必須依靠政府和市場力量的協同。政府應加強對大眾創新創業宏觀引導、保障公共服務産品供給和通過市場監管等,營造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環境。凡是市場機制有效的領域,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創新創業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避免直接干預創新創業活動。在市場機制失靈的階段和領域,政府要著力完善創新創業政策體系和制度體系,保障創新創業合法權益和競爭秩序。 政府的力量要和市場之力協調,就必須將著力點放在公共服務、引導示範上。比如,要支持公共技術平臺建設,支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和服務機構建設,促進社會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開放共享,加強電子商務基礎建設等;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為創業企業工商註冊提供便利,對眾創空間等新型孵化機構的房租、寬帶接入費用和公共軟體等給予適當財政補貼;要鼓勵科技人員和大學生創業,加快推進中央級事業單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試點,完善科技人員創業股權激勵機制,推進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場所、公共服務和資金支持;要加強創業導師隊伍的建設,為初創群體提供市場導引、技術支撐、社會交流和融資知識傳播等服務;要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探索建立中央帶動地方、財政資金引導民間資金的聯動機制,輔以政策激勵,引導社會資本集聚並投向創新創業;還要完善創業投融資機制,開展互聯網股權眾籌融資試點,規範和發展服務小微企業的區域性股權市場,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圍繞創客群體,形成眾創、眾包和眾籌的創新創業的生態與服務體系,有利於降低創業的門檻,提高創新創業的效率。 記者:各級政府在支持創新創業方面出臺了很多政策措施。但我們在採訪中發現,不少創業者並不完全知曉自己能夠享受到哪些支持和優惠政策。請您簡單宣講一下。 萬鋼:正因為看到這一點,所以國家在這方面作了不少部署。 今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全面部署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其中的一項基本原則就是加強政策集成。《意見》提出要總結推廣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場等新型孵化模式,充分利用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小企業創業基地、大學科技園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條件,發揮行業領軍企業、創業投資機構、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的主力軍作用,構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發揮政策集成和協同效應,實現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為廣大創新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 需要強調的是,發展眾創空間不是“大興土木”搞建設,而是要把已有設施條件用好,最大限度地盤活利用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區、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創新創業資源,激勵高校、院所開放科研儀器設備和科技服務,完善現有創業服務機構的服務業態和運營機制,發揮創新創業資源的集聚效應和創新創業活動的規模優勢,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創業服務平臺。 同時,發展眾創空間還要認真梳理國家各部門及地方現行的支持大眾創新創業的各類相關政策,發揮政策集聚和“互聯互通”的系統有效性,加強諮詢與服務,切實加大政策落實力度,讓所有創業者都能“用其智、得其利、創其富”。 記者:通過這次採訪,我們從微觀層面鮮明感受到創新創業對其所在區域發展帶來的促進。從宏觀層面看,大眾創新創業對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發展將會帶來哪些影響? 萬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中國經濟發展蓄積了新動能。當前,我國經濟進入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要鼓勵大眾創業者應用新技術、開發新産品、創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場、打造新業態,為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 大眾創新創業是保持“中高速”的新動力。從擴大消費需求看,推進大眾創新創業將加快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創業生態,幫助創業者製造出滿足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的高質量利基産品,挖掘産業“長尾”中蘊藏的富饒金礦,充分激發和釋放新的消費潛力;從增加投資需求看,大眾創新創業將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不斷創造新的投資空間,創新投融資方式,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 大眾創新創業也是邁向“中高端”的新途徑。大眾創新創業能在互聯網、智慧製造等新興産業及傳統産業與新興産業跨界融合的領域培育出鋪天蓋地的初創企業,催生出新的産業形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方面帶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促進初創企業經歷市場的大浪淘洗,脫穎而出,成長為頂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推動産業結構邁向中高端。 大眾創新創業還是創新産業組織的新方式。隨著互聯網、開源技術平臺等對大眾創業者的開放普及,個體能夠成為産業資源的組織配置者,去中心化的自組織生産開始出現,從而帶動傳統大規模生産逐漸向柔性化、智慧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按需生産、規模定制正在變為現實。開放的社交網絡使用戶作為産業生態中的重要角色,直接參與到産品構思、設計、製造、改進等環節,與創業者充分交流産品創意、體驗及個性需求。“眾創”“眾包”“眾籌”的創新組織生産方式和融資模式,將優化封閉的産業資源配置方式,讓智力資源、産業資源、社會資本更加自由流動。 記者:很多創業者因為畏懼失敗,背負著較為沉重的心理壓力。您認為全社會應如何形成寬容失敗的氛圍? 萬鋼:我個人認為創新創業沒有失敗一説。創業是一種很有價值的人生經歷,在某種程度上説更是一種歷練和精神。中國需要創造寬容失敗的環境,因為勝從敗中來。 就拿愛迪生發明電燈泡來説,如果他在999次實驗後停下來,也許人類還得再晚幾年使用上電燈泡。 創新創業的過程其實是一個能力增長的過程,即便失敗也一樣存在價值,就像問路一樣,有人能用實踐告訴你某條路走不通、到不了,也是非常可貴的。 創業群體中少數人的成功,可帶動幾倍於此群體人數的高質量就業。創業者中初次不成功而屢試終勝者經常可見。還有一些經歷過多次成功與失敗的連續創業者,他們已將創業作為堅定的價值取向,依靠自身的豐富經驗成為初創者的導師。因此,我們應該通過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寬容失敗的和諧環境,讓每一位創新創業者能專注地完成自己的目標,不怕失敗、不畏艱險,只有這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潛力才能真正釋放。 我們尤其要注重對青年學子創新創業的寬容和支持。目前,每年有近800萬應屆畢業生和海歸留學生需要就業。要用好這批素質高、思想活躍的創新創業高質量人力資本,就必須形成勇於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環境,寬容創業中可能出現的大大小小的問題,充分發揮人在創新創業中的核心作用,釋放出每一個社會細胞的創造活力,讓人才卸掉畏懼失敗的心理包袱,使創新創業成為新的生活氣息、價值追求和社會取向。(記者 陳建輝、董碧娟)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