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穩增長調結構的緊要之年。國務院把簡政放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5月12日,又專門印發了《2015年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轉變政府職能工作方案》,對相關工作進行階段性部署和安排,並提出具體時間表。 到6月底,這些重要目標任務進展情況如何?取得哪些成效?是否給公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本報從即日起推出“簡政放權‘對賬單’”系列報道,集中盤點上半年必須完成、社會各方關注的十項重點任務,充分展示各部門各地區“壯士斷腕”的硬措施、“刮骨療傷”的組合拳,以改革的成果成效向社會公眾“報賬”。 家住山東濟南市的肖連,2013年大學畢業後進了一家經貿公司做財會工作。她的人事關係檔案則一直放在濟南市人才服務局,一年需要交120元的檔案“保管費”。今年年初,她驚喜地發現,這項費用取消了! 2015年1月1日起,全國取消收取人事關係及檔案保管費、查閱費、證明費、檔案轉遞費等費用,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保管作為政府的一項基本公共服務,由各級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免費提供。 “中小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但不少企業沒有專門的人事機構,不具備人事檔案保管的條件。現在由政府機構免費提供這項服務,更有利於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促進人才流動和勞動力市場的規範發展。”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胡怡建表示,在當前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下,實行結構性減稅和普遍性降費,將進一步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情,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收費清理改革,作為新一屆政府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職能轉變的一項重要任務,備受社會關注。2013年以來,中央層面累計取消、停徵和減免了42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每年可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約920億元。目前,中央層面保留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項目,已經減少到了138項。 同時,地方政府清理規範收費工作也取得了積極成效,僅2014年,各省區市累計取消收費就超過600項。目前,各省區市依法合規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由二三十項減少到10項左右。 山東省財政廳負責人介紹,2015年,在全省範圍內取消和暫停徵地管理費等12項中央級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減輕企業和社會負擔約9.87億元;對小微企業免徵土地登記費等42項行政事業性收費,以及對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免徵教育費附加等五項政府性基金,減輕企業和社會負擔約20億元。“在前期大幅壓減收費項目的基礎上,今年全省還將對省級批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再壓減1/3以上。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經過清理,中央和地方政府收費項目大幅削減、規範性明顯提高,但在一些地區和領域仍存在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費。有的地方和部門在制度規定之外違規設立收費基金項目,有些國家已明令取消的收費,在一些地方變換名目繼續收取。特別是一些帶有強制壟斷的經營服務性收費問題突出,有的地方僅建設領域的行政審批仲介服務就超過20項。 “一些行業協會商會收費太高,我們企業作為副理事長單位,一年需要繳納會費幾十萬元,確實不堪重負。”廣東一家機械製造企業財務總監訴苦道,他們所在的這個行業,類似的協會商會不止一個,都加入的話企業肯定吃不消;不加入又怕削弱企業的影響力,在制定行業政策和標準時喪失話語權,真的很是無奈。 針對社會上存在的亂收費問題,今年4月,國務院決定集中開展專項行動,在全國範圍全面清理規範收費。主要目標是再取消、降低一批收費,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促進實體經濟穩定增長。同時,加快建立完善監管機制,堅決遏制各種亂收費;對確需保留的收費項目,建立依法、規範、透明的管理制度。 財政部部長助理戴柏華介紹,根據國務院統一部署,財政部已會同有關部門,對收費專項清理規範工作任務分工和進度作出了具體安排。中央各有關部門按要求對相關收費進行全面清理,包括本部門、本系統、所屬事業單位、主管的行業協會商會及舉辦企業的收費。各部門提出取消、保留、調整和規範管理的意見,於今年7月底前上報。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進行審核後,於今年9月底前公佈取消、調整和規範全國性及中央部門和單位收費的政策措施。 各省級人民政府負責本地區收費清理規範工作,將於今年8月20日前公佈取消、調整和規範本地區收費的政策措施,並公佈保留的省級收費目錄清單。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經制定出臺收費清理改革的具體工作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和成果形式,將任務逐項分解到位、落實到人。 “仲介服務機構要與審批部門徹底脫鉤,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市場競爭形成價格。行業協會商會不能打著政府旗號,擅自設立收費項目或提高收費標準,更不能強制企業入會收取會費。”戴柏華表示,對清理規範後保留的收費基金建立清單,並向社會公佈,清單外一律不得收費。財政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及時跟蹤進展情況,加強督促檢查,嚴格按照政策界限和時限要求,紮實推進工作。(記者 李麗輝)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