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財政如何“真積極”——江西創新財政資金運管助力中小微企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7-15 09:23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南昌7月15日電 (記者余孝忠、陳春園、秦宏)從愁資金到加班趕訂單、從拖欠稅款到爭相補繳……江西不少中小微企業目前出現的喜人轉變,得益於近年來江西省創新財政資金運管方式的一系列務實舉措。

江西經濟相對薄弱、財力有限。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形勢下,弱財政如何做到“真積極”?江西省政府創新啟動一系列“四兩撥千斤”的財政杠桿,撬動金融杠桿,幫扶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取得了積極的財政政策效應。

以“通”促“貸”緩解企業燃眉之急

葡萄園裏葡萄熟了,南昌市新建縣溪霞鎮農戶王三件的心也醉了。2015年3月初,他申請的一筆“財政惠農通”40萬元貸款,不到5天就撥付到賬,解決了他擴大葡萄園種植規模後的資金難題。“之前沒有抵押擔保物,我跑了十幾趟銀行都沒貸到款。‘財政惠農通’這回幫我大忙了!”王三件蹺起大拇指對記者説。

從2013年7月開始,江西試點推出“財園信貸通”融資模式,由財政、工業園區管委會按1:1比例籌集資金存入合作銀行,作為工業園區內企業貸款風險保證金。銀行按不低於保證金8倍放大貸款額度,向園區內中小微企業提供無抵押、無擔保信用貸款。

到去年底,江西省級財政共整合專項資金14億元,通過“財園信貸通”模式,撬動銀行229億元貸款,惠及全省6418戶企業,穩定近11萬人就業。今年江西又下達了300億元“財園信貸通”貸款規模。

“以前財政資金使用是‘撒胡椒面’,現在通過盤活存量,創新模式,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對中小微企業實現了精準幫扶。”江西省財政廳副廳長辜華榮説。

以“財園信貸通”模式為藍本,去年8月,江西推出“財政惠農通”融資模式,為19153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際發放貸款50多億元。今年,又推出了“科貸通”“旅遊通”“電商通”等多個融資服務産品,解決了大量中小微企業“燃眉之急”。

“一舉三贏”源自三方互通

政府工作有抓手,銀行風險有保障,企業申貸有動力,江西財政創新之舉取得了“一舉三贏”的效果。

在系列“通”融資模式中,政府貸前需要篩選推薦企業,貸後要對企業的生産運營動態監督,還要把相關各方納入社會信用體系。贛州市經濟開發區副主任韓芳説:“以前政府幫助中小微企業融資‘有力無處使,坐著幹著急’,現在提供全程融資服務,幫扶工作有了強有力抓手,服務、監管功能得到充分體現。”

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銀行貸款風險控制有了充分保障。中行江西省分行副行長劉忠舉例説,企業申貸雖然實行“雙免”,但企業法人代表、股東必須簽字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出現不良貸款時,政府管理部門作為追償主體,負責實施保證金代償,比銀行追償手段更多、效果更好。

由於風險可控,銀行服務中小微企業的積極性大為提高。江西省農村信用社在貸款規模有限的情況下,騰出規模優先保證小微及涉農企業的貸款發放。截至今年5月末,全省信用社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699億元,佔各項貸款比重55.32%,較年初提高約5個百分點。

江西長江啤酒有限公司總經理袁興志反映,“財園信貸通”等融資模式,嚴格規定利率上限,嚴控搭車收費。生産正常、具有納稅證明的中小微企業,只要通過了貸款申請資格審核,就可獲得政府推薦,進行貸款申請,融資門檻非常低,貸款速度也很快。

江西省財政廳廳長胡強認為,江西創新的一系列“通”,有效打通了長期以來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之間的隔閡,構建起三方良性互動的紐帶,融資效果非常明顯。

一“實”一“轉”彰顯多重效應

2009年,贛州市南康區傢具企業因工商登記和繳納稅收問題,曾發生過企業主堵路事件。“財園信貸通”推出後,由於明確規定“上年度納稅額超過5萬元”的企業才能獲得貸款,去年一季度,該區數千戶企業爭相補交欠稅3000多萬元。

記者採訪了解到,江西財政創新舉措的積極意義,不僅僅是用足用活了資金和政策,緩解了企業融資難題,更體現在引導企業務“實”、倒逼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等諸多方面。

近兩年來,在政府和銀行的有力幫扶下,全省中小微企業沒有大量關停倒閉,反而穩定增長,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專注實體經濟。2014年,江西新設立私營企業7.4萬餘戶,佔同期新設立內資企業總戶數的95.15%,同比增長58.28%;農民專業合作社新登記8519戶,同比增長14.78%。

記者還發現,由於江西中小企業大多是傳統的家族式、作坊式模式,財務不健全,信息不透明,管理不規範。“財園信貸通”等信貸産品對貸款企業的財務、信息、信用等有了明確的要求,倒逼了中小企業建章立制,規範管理。

辜華榮説,原來1億元資金最多支持100戶企業,現在可以支持800戶;過去專項資金由政府部門無償分配給企業,現在作為風險補償金存入銀行,銀行通過風險審核,放貸給企業,從原來的“暗箱操作”變成了公開透明的市場行為,在源頭上扼制了腐敗問題發生。

責任編輯: 周楠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