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山河記憶”歷久彌新——被淡忘的抗戰遺存現狀調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7-16 18:02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7月16日電(記者肖春飛、李亞紅、閆祥嶺)抗戰遺存是歷史的“山河記憶”。記者近日採訪看到,京郊大地有很多抗日遺存,見證著抗戰史實,記錄著這片土地上不屈的抗擊侵略故事。

    抗戰史研究者呼籲,我國急需系統梳理、保護散落在民間的抗戰遺跡,讓這些“山河記憶”永恒留存、歷久彌新。

    抗戰遺存散落民間

    在北京,那些村子裏、山頭上留下的抗日戰爭時期的碉堡、墓碑,一段段破舊的城墻,都記載著鮮活的愛國教育素材。

    距離“狼牙山五壯士”所在地不太遠的地方——北京市房山區十渡鎮老帽山上,立著“六壯士永垂不朽”紀念碑,這是一個與“狼牙山五壯士”非常近似的故事:1943年春,日寇加緊對平西抗日根據地掃蕩。

    為給群眾等轉移贏得更多時間,八路軍某部一個排奉命趕到老帽山下的小山頭阻擊敵人。在激烈的戰鬥中,最後陣地上只剩下六名戰士,彈盡糧絕,被逼到懸崖邊,戰士們縱身跳下懸崖。

    敵人走後,當地老百姓找到了烈士們的遺體,將他們安葬在老帽山上。遺憾的是,至今沒有人知道他們是誰,來自哪,甚至沒有人知道他們多大年齡。北京市房山區文聯副主席、地方誌專家張東升説,平西抗日根據地還有“雞蛋坨五勇士”等很多感人事跡,這些都是最好的愛國教材,應該保護好、用好。

    北京市昌平區西環路亞東熟食店老闆楊國慶從2006年開始實地收集、整理南口戰役戰場遺留物。他的一個收藏間裏全是戰爭遺留物:子彈殼、帶彈孔的鋼盔、刺刀、身份牌……“這是日軍戴的防毒面具,是日軍施放毒氣的佐證,史料上記載了蔣介石給湯恩伯、何應欽的20多封電報,其中有四五封提到防毒的問題。”楊國慶説。

    南口戰役是繼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後抗日戰爭初期北京戰場的一次重要戰役,它遲滯了日本西進南下的計劃,破滅了日本軍國主義者3個月滅亡中國的夢囈。2009年春,楊國慶等16人來到當年南口戰場的烽火臺,他們把300多斤石碑抬到山上,立了標誌。碑文寫著“遲來的豐碑”“一名昌平兒女立”。楊國慶説,應該把這些遺存保護起來,讓後人不要忘記這段歷史。

    1938年2月蕭克將軍在現在的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組建了冀熱察挺進軍,活躍在冀熱察抗擊日寇。1939年10月,挺進軍司令部等進駐門頭溝齋堂鎮馬欄村。挺進軍司令部是當時平西抗日鬥爭的軍事指揮中心。

    如今,北京市門頭溝區“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是由農民發起舉辦的村級革命題材陳列館。該館位於門頭溝區齋堂鎮馬欄村的一所普通民居兩進四合院內。

    記者採訪了解到,全國範圍內,散落在民間的抗戰遺存、英雄故事還有很多。

    讓更多人感知崢嶸歲月

    通往老帽山“六壯士永垂不朽”紀念碑亭根本沒有路。在當地村民帶領下,記者爬上老帽山。這些年來老帽山的人並不多。即便是本地人,也很少上這座山。當地的年輕人即便知道有六壯士,也不了解有關他們的事跡。

    由於“老帽山六壯士”都已犧牲,要詳盡了解他們的故事並不容易。一本名為《平西烽火》的書《憶十渡老帽山阻擊戰》一文中,大體還原了當時的戰爭情況。主管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北京市房山區民政局調研員楊玉祥、張東升等認為,抗日戰爭時期,像六壯士這樣的無名烈士故事還有很多,這些烈士的事跡有必要重新整理、解讀,讓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年人感知那段崢嶸歲月。

    記者跟隨楊國慶來到當年南口戰場的一處烽火臺看到,這裡被風化炮火損毀,四面墻體都是彈孔,還有子彈在裏面嵌著。“這裡應該好好保護起來。”楊國慶説。

    馬欄村村主任李秀民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村裏花錢建“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就是想讓後人長久記住這段歷史。“不要説外地人,就是馬欄村本村的一些年輕人,也慢慢地不知道這段歷史了。”

    其實,每一個“紅色紀念碑”都有一段血淚並存的感人故事,像老帽山六壯士、南口戰役事跡這樣散落在民間的“紀念碑”還有很多,受冷落的原因也比較複雜,但無論如何,散落烈士紀念碑,已到了該重獲敬重的時候了。

    系統整理民間遺跡銘記抗戰歷史

    為留住這片大地上的抗戰記憶,定格那些承載記憶的名字與面容,張東升和楊國慶等呼籲,有些方面應系統整理民間抗戰遺存,銘記“山河記憶”。

    首先,有些抗戰遺跡要拍成電影,有的要建立紀念館。楊國慶、張東升等呼籲,南口戰役、平西抗日根據地這麼重要的戰鬥,應該有紀念館,有電影作品,拍出體現中國人精神的大片。讓更多的人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紀念先烈。

    其次,抗戰老兵是活的歷史見證者,要做好保護。在北京市房山區還有10多位平西抗日根據地的老兵。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抗日戰爭的直接見證人已越來越少,對他們的保護和證言的蒐集整理,已成為一項和時間賽跑的任務。

    在1931年至1945年長達14年的抗戰中,3500萬中國軍民犧牲、死難,大部分人沒有留下名字。多位研究者建議:國家應該有一個祭奠無名烈士的莊嚴場所。

    專家建議,各地應把本地區的重大抗日事件,以時間或空間的脈絡連起來,系統整理。楊玉祥説,應該政府部門組織本地區的權威專家,把本地區的重大抗日事件,真實地記錄下來,教育後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軍營文化天地》雜誌主編余戈是抗戰史研究者,著有《1944:松山戰役筆記》《1944:騰衝之圍》,用“微觀戰史”的方法還原滇西抗戰。他也呼籲,希望我國系統整理民間的抗日英雄故事,妥善保護中國人的精神家園,讓我們的國家記住那段歷史。

責任編輯: 陳旭佳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