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翅膀·四方——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給我們什麼?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7-16 18:39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7月16日電(記者余曉潔、楊維漢)7月16日至25日,北京農展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首次舉辦軍民融合主題展覽。

    11大軍工集團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首次整體“亮相”,數十家“民參軍”的企業同臺“秀”。

    這是一次展示,展示近年來我國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成就。

    這是一次檢閱,檢閱軍工高科技“支撐國防軍隊建設、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實績。

    兩萬平方米展區、近千項展品見證: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興國之舉、強國之策。

    如果説,“兩彈一星”讓新中國挺立起不屈的脊梁,那麼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中華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力量源泉

    軍民融合,在新中國66年的歲月裏一脈相承。

    ——新中國成立之初,著眼有效應對戰爭威脅,國防工業按照“軍民兩用”的要求加快發展,奠定了我國的工業基礎和大國地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按照“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的發展方針,國防工業大規模“軍轉民”,支援國家經濟建設。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防科技工業遵循“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指導思想,完成了能力結構調整和軍工企業改革脫困。

    ——黨的十六大以來,沿著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以民用核能、航天、航空、船舶為代表的軍民結合産業加速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提出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進入嶄新階段。

    這是從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出發,作出的贏得未來的精確判斷。

    歷史上,軍事技術長期領先於民用技術。但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起,人類開始進入以信息化、智慧化為特徵的新技術革命時期。目前,發達國家的軍事專用技術比重已不到15%,而軍民通用技術超過80%。在科技和軍事雙重革命的驅動下,軍民融合成為時代洪流。

    “只有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將國防和軍隊建設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才能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達到經濟建設國防效益最大化和國防建設經濟效益最大化。”國防科工局局長許達哲説。

    如果説,彈星箭船器是國力的象徵,那麼軍民技術的轉化共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插上了翅膀

    每一件展品,背後都是一段奮鬥史。

    ——展廳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船舶重工業集團公司相隔不遠。他們研製的神舟飛船和“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實現了中國人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夢想,不斷刷新中國高度和中國深度。

    ——預警機、我國首臺太赫茲安檢儀、牧羊人-2000空管系統;液晶面板和模組、“白細胞”操作系統、熊貓機器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中國電子信息産業集團兩“兄弟”的展品,講述打破中國“缺芯”“少屏”困境的上下求索。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旗下中國久遠牽頭研發的萬瓦級激光攔截系統——“低空衛士”被業內譽為重點場地、大型活動的安保“利劍”。這款低空安保裝備能在5秒內精準攔截半徑2公里、360度空域的“低空、慢速、小型”肇事航空器。

    築夢、逐夢、圓夢,軍工人一直在路上。

    國防大學公佈的《中國軍民融合發展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的軍民融合度只有約30%,處於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過渡階段。如何讓軍民融合層次更高、範圍更廣、程度更深?

    從《武器裝備科研生産許可退出管理條例》到《關於加快吸納優勢民營企業進入武器裝備科研生産和維修領域的措施意見》再到《武器裝備科研生産許可與裝備承制單位資格聯合審查工作規則(試行)》,國防科工局、總裝備部等連續發文健全準入機制,完善市場環境。

    從《工業和信息化部軍民融合深度發展2015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到《2015年國防科工局軍民融合專項行動計劃》,專項行動的實施不斷推動軍民融合政策的落實。

    數字看變化,近年來,國防科技工業在引領國家科技創新、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成績斐然。

    2008年至2014年,國防科技工業獲授權發明專利年均增長率比全國年均增長率高26個百分點;國防科技工業總收入年均增速高出國民經濟年均增速約6個百分點;以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推廣應用為例,對礦産能源、電力、城市建設等多個産業的輻射拉動作用顯著。

    如果説,“華龍一號”、北斗是“新名片”,那麼伴隨軍民融合高端裝備走出去,華夏兒女日益在國際舞臺信步四方

    原子核,直徑只有一根頭髮絲的一億分之一,卻蘊藏著驚人的能量。

    1955年,中央作出建立和發展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中國核工業揚帆起航。

    從兩彈一艇研製成功、挺立起中國核脊梁,到鑄劍為犁、成為世界上在建核電規模最大的國家,我們在重溫中國核工業60年波瀾壯闊歷史中贏得自信。

    “‘華龍一號’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中國的三代百萬千瓦級核電技術。它標誌著我國擁有核電自主創新的能力,為自主知識品牌的機組走出國門提供了有利支撐。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前景廣闊。”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孫勤説。

    和“華龍一號”一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加速走向世界。

    自2012年底面向亞太區域提供正式運行服務以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保持了連續穩定運行,服務性能滿足系統服務規範要求。根據計劃,北斗將於2020年形成全球運行服務能力,為全球用戶提供更高精度服務。

    同樣勇於整合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還有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旗下的長安汽車。

    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為中國汽車工業提供了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長安每年將利潤的5%用於研發,在意大利都靈、日本橫濱、英國諾丁漢和美國底特律等分別建立了研發中心,為多款車型提供最強“外腦”。

    然而,應該看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軍民融合程度尚淺。這裡,有等待挖掘的、利國利軍利民的巨大戰略紅利。

    新聞鏈結:看看其他國家如何推動軍民融合

    新華社北京7月16日電(記者崔靜、楊維漢)軍民融合式發展,在我國才剛剛起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記者採訪軍事科學院軍民融合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志偉,他為讀者梳理了世界主要國家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的一些做法,以期為我國軍民融合發展之路提供借鑒。

    【高層協調,戰略統籌】美國、俄羅斯、巴西等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在統籌制定國家安全戰略、統籌協調軍政關係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充分整合軍地資源提供強力指導。例如,俄羅斯總理兼任跨部門科技政策協調委員會的主席,統籌考慮軍民兩方面的科技發展需要。2001年英國國防部出臺《國防科技和創新戰略》,明確提出國防部應吸引世界範圍內技術先進的民用部門參與國防工業的科研和生産。

    【制度創新,法律保障】為確保改革的強力推動和規範有序,各國通常高度重視軍民融合的配套法規建設。美國在推進軍民融合改革的過程中,首先出臺的就是《採辦改革:變革的命令》這一重要改革性文件,明確提出要對國防採辦方式、軍用標準、國防會計制度等進行重大調整。俄羅斯國家杜馬于1998年通過了《俄羅斯國防工業軍轉民法》,使國防工業軍轉民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

    【規劃調控,項目牽引】各國普遍將規劃計劃作為調控引導軍地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為確保軍民融合戰略的有效落實,多數國家都先後制定了一系列專門的配套計劃。如美國先後制定了國防部的軍民兩用應用計劃(DUAP)、商務部的高技術計劃(ATP)和由國防部牽頭的技術再投資計劃(TRP)等多項計劃。美國2014年國防授權法案中專門安排1.5億美元的“快速創新項目”,面向小企業和非國防傳統供應商進行投資。此外,各國也十分重視以重大的軍用或軍民兩用科技工程建設為牽引,整合國家總體資源,形成科技與經濟的綜合競爭優勢。如美國的“曼哈頓”“阿波羅”“星球大戰”,前蘇聯(俄羅斯)的人造地球衛星等科技工程,都是通過國家長期鉅額投入下的軍民大協作完成的,對促進經濟領域與國防領域的密切互動和技術轉移發揮了重要作用。

    【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各國高度重視營造開放公平的國防競爭市場,讓企業和大學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成為軍民融合的主體。日本絕大部分武器裝備的研製任務和幾乎所有生産任務,均以合同方式委託民間企業完成。美國成立於20世紀50年代的國防高級技術研究局(DARPA),先後培育和推動了互聯網、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重大顛覆性技術,但該機構並不具體承擔項目研製任務,而重點是對大學、小型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進行長期穩定的科研投入。英國國防部極力降低國防部合同的進入門檻,在國防供應商論壇建立“中小企業組”,鼓勵更多的中小企業參與國防項目。2012年11月,法國發佈“中小企業國防協定”,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中小企業在推動國防工業創新發展中的地位作用。

責任編輯: 陳旭佳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