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2日電(記者劉羊旸、王宇)糧改飼、糧豆輪作等試點搶前抓早,種植業結構調整、草食畜牧業轉型升級、一二三産融合和農業機械化信息化紮實推進,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農民培育逐步深入……當前,我國農業在轉方式、調結構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持續向好,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各種風險挑戰也在逐步積累集聚,農業亟須在轉變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 記者近日從農業部了解到,圍繞“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這一主線,農業部門突出重點,狠抓落實,我國農業在轉方式、調結構上實現了五個“同步”。 ——糧食産量與産能同步提升。今年上半年,我國夏糧在高起點、高基數上再獲豐收。與此同時,永久基本農田劃定起步,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正式啟動,綠色增産模式攻關落進麥田,糧食高産創建再上臺階,糧食生産正在從關注年度産量為主轉變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上來。 ——結構調整與佈局優化同步推進。在三北地區開展了糧改飼試點,在東北30個縣開展了糧豆輪作試點,糧經、種養結構不斷優化。推進主食加工業提升行動,深入開展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休閒農業示範創建,目前全國已有超過150萬家農家樂,帶動農民超過3000萬人,一二三産融合速度不斷加快。 同時,各地立足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宜牧則牧、宜漁則漁,農業結構正在逐步調優調高調精,優勢區域佈局和專業生産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同步實施。今年以來,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頂層設計不斷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啟動,並開展了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實施了東北産糧大縣黑土地保護利用、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和地下水嚴重超採區綜合治理試點。 ——適度規模經營與主體培育同步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穩步推進,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和風險防範等意見制定下發。截至目前,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佔家庭承包合同面積比重已超過30.4%。 與此同時,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和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穩步實施。截至6月底,全國工商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41.2萬家。作為農業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省推進示範省,江蘇糧食、蔬果類家庭農場達到1.4萬家,單位土地産出和效益高於普通農戶20%以上。 ——科技支撐與裝備保障同步升級。農業轉方式,科技是關鍵。去年底以來,農業部開展種業權益改革試點,給科研單位和人員“賦權”“讓利”,為農業創新驅動發展衝破了機制體制“束縛”。 助力農業現代化的還有“互聯網+”。農業部表示,信息服務進村入戶試點,將推動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實現農業生産的精準化、智慧化。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