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用工業的方式發展現代農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7-25 09:40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體: 打印本頁

    7月2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講起一段往事:10多年前他去加拿大考察現代農業,特別注意到對方介紹情況時從不簡單地説“農業”(Agriculture),而是始終用一個完整的詞組“農業産業”(Agriculture Industry,直譯為“農業工業”)。

    “我當時聽得很奇怪,怎麼又是農業又是工業?”總理説,“他們帶我看了一圈後我明白了:從選種、種植、收割、倉儲,到加工、營銷,完全是用工業的方式發展農業,打通了農業全産業鏈的各個環節,最終的産品銷往全世界!”

    當天的會議部署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安全高效綠色發展之路。李克強指出,縱觀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路徑,普遍都是用工業的方式發展農業。農業不向産業化方向發展,農業現代化就失去了支撐;反過來説,也只有根本轉變農業的發展方式,農民增收增效才有保障。

    “保持農民收入增長與GDP增長同步,須在保障糧食安全前提下,真正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李克強説,“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不拘一格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推進改造中低産田,增加有效灌溉面積

    今年2月,李克強總理在《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中闡明,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提高價格和增加補貼兩個“天花板”,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兩道“緊箍咒”,要持續發展,只能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7月2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指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原則,依次是安全、高效、綠色。“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糧食安全始終是安天下之本。”

    他説,提高糧食生産能力、增強保障水平,當前首先要抓住一個重點:改造中低産農田。我國目前的有效灌溉面積僅僅只有50%,在這方面深挖潛力,將會顯著提高糧食産量。

    他指出,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一個缺水國家,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要用佔全球7%的耕地養活佔全球21%的人口,必須大力推進改造中低産田、增加有效灌溉面積等方式,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

    農業結構調整要以市場為導向,適應消費者需求

    “我在河南工作時就注意到,農民單靠賣糧食很難提高收益,所以我們利用當地勞動力密集的優勢,大量發展小麥加工,生産谷元粉、速凍水餃等等,發展起來一批糧食加工企業。”李克強説,“農業結構調整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要以市場為導向,適應消費者需求。這樣才能真正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他強調,要鼓勵發展規模種養業、農産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推進生産、加工、物流、營銷等一體化發展,延伸價值鏈。

    總理要求有關部門要認真研究體制機制問題,真正讓農業補貼發放到種糧農民手中,切實調動種糧者的生産積極性。

    在尊重農民意願基礎上,不拘一格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當天的會上,李克強總理突出強調,要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不是僅僅讓土地向種糧大戶集中,或是辦家庭農場,還有農民入股、土地託管等各種各樣的形式。土地並沒有流走,農民想收回來就能隨時收回來。”他強調,“必須是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不拘一格地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許多地方的經驗證明,適度規模經營後,一項顯而易見的好處是打掉田埂,多出了許多耕地。“我在雲貴那些地方考察,看著真是心疼啊!巴掌大的一小塊土地,僅田埂就佔了將近20%!如果按股份制、合作經營的方式,把田埂打掉,能多出多少土地啊!”總理説。

    同時,集中連片的大面積耕地,也有利於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李克強説:“田埂不打掉,大型機械就下不去,沒法深耕深翻,只能大量使用化肥。如果採用大型農機,深翻深耕到40厘米,將會大大緩解過度使用化肥的問題。”

    李克強説,一方面,小塊農田造成了大馬力機械缺乏市場需求,農機廠的生産能力嚴重萎縮,只能生産小馬力機械;另一方面,在真正大規模種植的農場,需要大馬力機械,又只能拿著國家補貼從國外進口。

    總理指出,更重要的是,通過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將有力支撐農民收入的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收入不僅來自土地流轉、出租土地,也能入股合作社,還能在裏面打工,真正實現了多個身份、多種收入。”李克強説。(付聰)

責任編輯: 于士航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