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雙推進”顯成效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7-31 09:41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昆明7月31日電(記者 白靖利)從滇西邊境到烏蒙山區,從滇黔桂石漠化區到迪慶藏族自治州……雲南近年來探索以貧困鄉鎮為單位,實施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雙推進”,不僅推動了基層脫貧致富,也提高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山區面積佔全省總面積90%以上的雲南,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廣,根據雲南省扶貧辦的數據,到2014年,全省扶貧部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00萬人。雲南省委提出,要把扶貧開發工作放在統籌推進“四個全面”中謀劃佈局,確保雲南貧困人口2020年如期脫貧。

另一方面,在貧困的影響下,一些基層黨組織渙散,部分貧困村甚至淪為“空殼村”,村集體經濟落後,村基層組織凝聚力不強。在這種情況下,雲南省委組織部提出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整鄉“雙推進”,找準二者的結合點,“勁往一處使,錢往一處用”,把項目放到一個平臺上,形成合力。

2013年,雲南在全省16個州市、113個縣市區啟動實施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整鄉“雙推進”工作,相繼實施了基層黨組織建設、黨員幹部群眾素質能力提高、特色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善、服務體系完善、生態保護建設等7大重點工程,項目覆蓋全省1122個行政村、11989個自然村、73.4萬戶共計286.3萬人。

地處雲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10個縣市中,國家級貧困縣就有6個,貧困人口有62.1萬人。借助全省實施的“雙推進”,各地村級黨支部因地制宜領導村裏發展煙草、冬桃、核桃、花椒、黑山羊養殖等,特色産業風生水起。

楚雄州武定縣插甸鄉是個傳統農業鄉,群眾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土豆等農作物,常年“看天吃飯”,經濟一直上不去。針對這一實際,雲南省委組織部駐村幹部與各村幹部和村民代表商量,為各村確定了1至2個主導産業,著力發展生豬、黑山羊、壯雞、核桃、蘋果等産業。如今,老木壩村建立了“四點四片”武定壯雞養殖育苗保種基地;古普村建設的色素辣椒育苗基地,為全鄉提供試種種苗;上沾良村試種的蔬菜已經採摘上市……

楚雄州永仁縣蓮池鄉查利麼村秧漁河村民小組是全鄉6個特困村組之一,但彝族婦女天生善繡,查利麼村黨總支抓住這一優勢,組建彝繡産業黨支部,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扶持,蓋繡房、買繡花機、培訓刺繡骨幹,成立起2家合作社和3家企業,解決了1000多個彝族繡工的就業生計。

從蔬菜産銷協會黨支部到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黨支部,從茶葉合作社黨支部到種桑養蠶基地黨支部……據介紹,目前雲南全省已有100多個建在産業鏈上的黨支部,把黨員和群眾緊緊凝聚在産業鏈上。

不僅如此,雲南省還創新扶貧方式,將産業扶持資金的“直接投入”變為“股份合作”,入股一些扶貧項目,迅速盤活村集體資源,解決了村集體經濟“空殼”的問題。

短短兩年左右時間,全省實施“雙推進”的116個鄉鎮迎來了嶄新的發展機遇。他們調整優化了黨總支、支部和黨小組,整頓了轉化軟弱渙散的基層黨組織。在各級黨組織帶領下,整合項目資金,新建和修繕行政村活動場所280個,建設村民小組活動場所935個;整合項目資金9600多萬元,實施強基惠農“股份合作經濟”項目230個;建成鄉鎮綜合服務平臺71個,行政村綜合服務平臺427個,建立黨建責任區3376個……

在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整鄉“雙推進”工作推動下,雲南省“大幫扶”的工作體系正在逐步形成,“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的成效日益顯現。

責任編輯: 朱英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