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活,新希望——魯甸地震一週年災區群眾生活見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8-03 14:13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雲南魯甸8月3日電(記者 王長山 龐明廣 白靖利)64歲的謝維禮坐在帳篷前,看著自家的新房一天天“長高”;“地震寶寶”正茁壯成長……

一年前,6.5級地震讓600多條鮮活的生命逝去,群眾家園被毀。

一年來,雲南魯甸地震災區正全力推進各項工作,堅強的人們懷著對未來的美好期盼和希望,正重建家園。

謝維禮:好好活著,就是最好的懷念

地震那天,魯甸縣龍頭山鎮龍泉社區的謝維禮,正和從四川回來幫忙採花椒的兩個女兒、四個外孫一起在山上忙活著。突然,山體左搖右晃,一塊巨石從山上滾落,碾過正在樹下的女兒和外孫,6位名親人當場遇難……

“走了6個,就剩我一個了。”老人説,他曾一遍遍翻看著女兒、外孫的照片,一次次淚流滿面。

如今,老人已把相冊收進箱子。謝維禮説,他現在沒事就出去走走,有時還打打麻將。“人走了沒法挽回,難過又有啥用呢?”謝維禮還經常勸其他失去親人的村民,其實也是在勸自己,要往寬處想,要好好生活。

在老土房的廢墟上,謝維禮一百多平方米的磚混結構新房就要蓋好了,這也成了當下最讓他開心的事。

“這是衛生間,可以沖水的;這是儲藏室,以後用來放花椒……”謝維高興地介紹著自己的新家,“新房子很洋氣,國慶節前就能住進去。”

他説,蓋新房子花了12萬多元,政府補助了5萬元,另外的7萬多元來自好心人的資助。

新房就要蓋好了,老人也開始盤算起今後的生活。“我種著幾畝花椒,一個人要把晚年過好。”

楊國雲:手術做了幾十次,只為頑強活下去

年近三十的楊國雲是魯甸地震最幸運的獲救者之一。他困在廢墟下約19個小時,被救援者意外發現才獲救。

楊國雲又是遭受傷痛最多的獲救者之一。被救出時,他腿部肌肉已經腐爛。為治腿傷,他住院近一年,大大小小手術做了幾十次,醫藥費花了320多萬,全部由政府承擔。

7月初,楊國雲出院了。原本健康的雙腿細得像竹竿兒,他只能靠拐杖勉強行走。相依為命的母親在地震中去世,原本就有殘疾的他如今已是孤身一人。

“他不會説話,但腦子很聰明,以前靠修摩托車、跑摩的維持生活,現在什麼都幹不了,生活都不能自理。”龍泉社區黨總支書記唐正雲説。

村裏找到隔壁的趙明仙一家照顧他。

住院期間,楊國雲情緒低落,也經常發脾氣。在村裏人的關心幫助下,他的臉上也有了笑容。

採訪當天,忽降暴雨。楊國雲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冒著大雨跑過來,原來是有人來給他送晚飯。吃著熱乎乎的飯菜,楊國雲笑得合不攏嘴。

“楊國雲是個樂觀的人,相信他的生活會好起來。”唐正雲説,“這麼大的災難我們都挺過來了,就不信不能把他照顧好!”

地震寶寶:新生命,新希望

在魯甸縣火德紅鎮李家山村大坪社安置點,同一天出生的兩個“地震寶寶”馬上就要一週歲了。他們都長得白白胖胖,給祖客軒、肖梅平兩戶人家帶來不少歡樂。

回想起地震當天,肖梅平仍心有餘悸。“我媳婦被垮塌的房子壓在下面,要不是鄉親鄰居用手把她挖出來,母子倆怕是都保不住了!”

地震第二天,兩名孕婦就被救援隊用車送到了縣醫院。湊巧的是,兩個寶寶在隨後一天先後出生,“地震寶寶”也因此得名。

“附近村子的人都知道這倆娃娃,把他們當寶貝一樣。”李家山村黨支部副書記楊梅説。

祖客軒告訴記者,地震發生後,村裏的房子倒了很多,村子也出現地質隱患,以後不可能搬回去了。“但看著娃娃一天天長大,還是覺得生活有奔頭、有希望!”

在僅有幾平米大的小帳篷裏,“地震寶寶”在媽媽的懷裏吃奶、玩耍、睡覺;而在不遠處,祖客軒、肖梅平兩位父親正在忙活著蓋新房子,給孩子打造一個嶄新的家。

“希望娃娃健健康康地長大!”這是大家對寶寶們的共同期盼。

責任編輯: 張維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