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5日電(記者 趙超)今年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實際增長7%,實現了中高速增長。從增長速度看,這是在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下取得的,來之不易。從國際比較看,中國經濟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力量。 “中國經濟上半年實現7%的中高速增長,既有供給面的有力支撐,也受到了需求方面的較強拉動,具有較為堅實的基礎。”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5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 上半年經濟增長7%與預期目標相符 近期一些專家和機構對中國經濟數據提出質疑,重要原因之一是上半年特別是二季度中國經濟數據不符合此前專家和機構的預期。 對此,張曉強認為,預測從來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而在經濟臨近拐點時,預測發生偏差的概率往往還會明顯加大,“不能因為實際結果與一些專家和機構的預期不符,就推斷中國經濟數據的質量不高。” “一些專家和機構對二季度中國經濟的預期與實際不相符,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經濟在二季度臨近轉捩點,而這些專家和機構事先對這種轉捩點的來臨預測不夠準確,具體表現就是沒有預測到中國經濟指標在6月份普遍出現好轉。”張曉強説。 他介紹説,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課題組在4月份所做的一季度經濟分析預測報告中曾經指出,2015年二季度我國月度工業生産增速有可能呈現觸底回升態勢。另外,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在1月份觸底後,2至6月連續回升,也對經濟觸底回升給出了信號。 中高速增長得到了服務業的較強帶動 張曉強認為,從三次産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來看,二季度經濟企穩回升、實現7%的增長速度,主要得益於服務業的加快增長。 在工業生産增速回落的情況下,二季度服務業呈現加快增長的態勢。上半年我國第三産業同比增長8.4%,比上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增速均加快0.5個百分點。由於中國經濟近幾年連續保持服務業增長快於工業和農業的態勢,第三産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經超過了第二産業,2015年上半年第三産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為49.5%,比第二産業高出5.8個百分點,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加大。 “服務業的加速增長,彌補了工業生産增速回落的影響,發揮了穩定增長、增加就業的積極作用。”張曉強説。 中高速增長受到了總需求的較強拉動 有的專家和機構認為,二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固定資産投資、出口額增速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説明社會總需求擴張步伐放緩了,經濟增長也應該有所下降才比較合理。 “這一分析對影響總需求的因素考察得不夠全面,上半年社會總需求的擴張對經濟增長7%給予了較強的支持。”張曉強説。 一是從消費需求來看,儘管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名義增速輕微下降,但考慮到零售價格漲幅也有所下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際增速大體保持平穩。 二是從投資需求來看,二季度我國固定資産投資增長率確實有所下降,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有所下降。但對經濟拉動作用較強的若干領域投資增速有所回升,有的保持高位增長。 三是從外需來看,儘管我國出口增速確實在下降,但二季度凈出口呈現大幅度增長的態勢,從國民經濟核算的角度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所擴大。 中高速增長得益於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 還有的專家和機構認為,今年上半年7%的經濟增長速度與上年同期相比回落幅度不大,但用電量、貨運量等指標增速明顯回落,難以支撐7%的經濟增長速度,經濟指標之間的關係不協調。 張曉強反駁這種觀點説:“觀察不同種類經濟指標變化之間的關係,不僅要根據經驗關係,還要考慮到新情況,特別是要注意結構變化對不同種類經濟指標之間關係的影響。” 從全社會用電量來看,今年以來增長率較低,與GDP增長率的差距拉大,同經濟結構的變化有關。從三次産業的結構來看,今年上半年由於第二産業尤其是工業生産的增速降低,而服務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導致全社會用電量增幅的放緩。 從貨運量的變化來看,由於煤炭、鋼鐵、水泥等行業在進行調整,主要産品産量下降,對貨運量和貨物週轉量産生了較大影響,但對經濟整體增速的影響相對較小。 張曉強表示,總體來看,上半年主要經濟指標的變化確實有一些不太符合過去的經驗,但這些變化更多是由經濟結構的變化引起的,正好在一定程度上説明國家引導産業結構調整、把重點放在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政策正在發揮積極作用,並不意味著經濟數據之間的不協調。 “我們要加深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認識,並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鞏固經濟運行穩中向好的勢頭,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張曉強説。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