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地方基礎研究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各位代表,同志們: 今天,我們在蘭州召開2015年地方基礎研究工作會,與大家共同學習領會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創新驅動發展和科技體制改革的部署要求,研討“十三五”地方基礎研究發展思路,進一步發揮基礎研究在創新驅動發展中的作用。首先,我代表科技部對參加會議的各位代表表示熱烈歡迎,向承辦會議、為會議付出辛勤勞動的甘肅省科技廳的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下面我就新形勢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近期工作進展向大家做個通報,並就推動基礎研究工作發展談幾點意見和體會,供同志們參考。 一、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1.黨中央、國務院對科技創新發展做出重要部署 近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日益重視科技創新,科技工作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提升。2012年黨中央國務院頒布《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中發[2012]6號),隨後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特別是2014年至今,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專題研究科技創新工作,對創新驅動發展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行了系統部署。 為解決長期以來科技資源碎片化和科研項目聚焦不夠的問題,國務院先後印發了《關於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1號)和《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4]64號),從改進項目資金管理到優化中央財政科技資源配置進行了系統的改革和設計。為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國務院出臺了科技部牽頭制定的《關於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9號),重點發展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知識産權等科技服務業態,為科技創新提供全鏈條服務支撐。為加強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國務院印發了科技部牽頭制定的《關於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國發〔2014〕70號),針對科研設施和儀器分散、重復、封閉、低效和專業化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提出將在三年內基本建成覆蓋各類科研設施與儀器的專業化、網絡化服務體系,建立重大科技平臺和儀器設施開放共享服務機制。今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又出臺了《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8號),以到2020年基本形成適應創新驅動要求的政策制度體系為目標,從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建立技術創新導向機制、強化金融支持創新、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系等方面提出了相關改革舉措。這些重大政策舉措,是我們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依據,我們一定要深入學習領會,在工作中貫徹執行。 2. 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2014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緊緊圍繞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特別是圍繞落實國發11號文和64號文,積極推進作為科技體制改革核心任務的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 這次中央財政科技計劃改革有五方面的特點或者説重要意義。一是要明晰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明確政府重點支持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基礎前沿、社會公益、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動,對於企業可以做的、市場可以配置資源的,政府要向後退一步;二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科學佈局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優化整合形成五類科技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基地和人才專項;三是要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政府各部門不再直接管理具體項目,充分發揮專家和專業機構在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項目管理中的作用。這並不意味政府放棄或減少其工作職責,而是要通過建立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包括一個決策機制(即由國務院三十多個部、委、局組成的跨部門聯席會議),三個支柱(即戰略諮詢與綜合評審委員會、項目管理專業機構、評估監督和動態調整機制)和一套管理系統(即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和科技報告系統),在這一完整的新機制下,政府職能定位更側重於規劃、引導、評估、監督。 目前,各項改革舉措正在落實中:一是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改革有關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正在制定和完善中。二是對47項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進行了初步整合,在2015年部門預算中體現,如今年科技部的973計劃、863計劃、支撐計劃不再發新的指南,各個部委的科技專項也在合併,會按照新的重點研發計劃進行佈局。三是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的“一個平臺、三個柱子、一套系統”框架基本形成: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部際聯席會議已召開兩次全體會議,確定了推進改革方案落實的各項規則;戰略諮詢與綜合評審特邀委員會組建形成並召開了第一次全體會議;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已完成框架構建,開通了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申報門戶和服務系統。今後,所有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項目的信息都能互通,避免過去多頭申報、項目重復佈局等問題,同時有統一的系統對項目執行的效率、合法性進行全程監督,將逐步建立形成科技工作的一套信用體系。四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形成機制和管理流程初步構建。在改革後的五類中央財政科技計劃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是整合力度最大、科技界最為關注和期待的,整合了科技部管理的973計劃、863計劃、支撐計劃、國際科技合作專項以及分散在各個部委的科技計劃、專項、資金等。新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事關國計民生的農業、能源資源、生態環境、健康等領域中需要長期演進的重大社會公益性研究,以及事關産業核心競爭力、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和産品、重大國際科技合作。目前,大氣污染防治、化學肥料和農藥減施增效綜合技術研發、七大農作物育種、數字診療裝備、新能源汽車、幹細胞及轉化研究6個試點專項已初步完成實施方案編制,將按程序論證。同時面向部門和地方開展了2016年的任務需求徵集,得到了地方科技部門和院校、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在收到的2690多項任務建議中,超過一半來自地方。 二、抓住改革契機和新時期歷史機遇,推動基礎研究跨越式發展 基礎研究作為創新的源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當前,基礎研究産生的高質量科研成果不足、科學研究對創新發展和經濟轉型的支撐能力還要進一步增強,還需完善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産品研發到市場的創新鏈條。在新形勢下,我們要科學分析和研判我國基礎研究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推動基礎研究跨越式發展。 1. 中央領導高度重視基礎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 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一系列講話中都多次強調要加強基礎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指出,要高度重視原始性專業基礎理論突破,強化自主創新成果的源頭供給;要著力加快完善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把基礎前沿作為重大基礎工程來抓,加快在國家科學前沿領域搶佔制高點。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指出,基礎研究大多是公共産品、是短板,國家財政無論多麼困難,都將持續加大穩定支持力度;5月7日視察中科院物理所時再度指出:要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攻克一批重大關鍵技術難題,以更多高水平原創性成果推動應用研究和産業升級。中央領導把基礎研究的定位和作用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這對基礎研究科研人員和科技管理隊伍而言既是鼓舞,也是鞭策,説明我們肩負的責任重大。 2. 我國基礎研究工作穩步推進,整體實力持續增強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特別是在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過去十年間,我國基礎研究工作穩步推進,整體上處在從量變到質變的重要躍升期,原始創新能力顯著提高,主要體現在: 一是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和科研産出持續增長。2013年,全社會基礎研究經費投入達到555億元。基礎研究人員數量快速增長,2013年全時人員當量為22.32萬人年,在國際上已處於可與美國相比的位置。目前,從論文的發表數量和專利申請量來看,我國是名副其實的科技大國。發表國際科技論文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論文總量自2009年起穩居世界第2位,總被引次數提升到2013年第4位,高質量論文的數量也有較大提升,提前完成《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的目標。 二是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基礎研究資助體系。自然科學基金不斷加大對自由探索的支持,為我國基礎研究發展奠定了人才和學科的基礎;科技部通過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面向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和世界科學前沿方向,對基礎研究給予了長期支持和佈局;同時,中國科學院的“率先行動”計劃以及教育部的“985工程”以及“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也都為基礎研究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從而形成了我國對基礎研究較為系統、多元的的資助體系。 三是在基地建設方面,圍繞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各類科研基地快速發展,形成了以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系列科研基地。目前,已建成7個試點國家實驗室、258個國家重點實驗室、99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17個軍民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12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和18個港澳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已建設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46家,在建和運行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如重離子加速器、大型天文望遠鏡等)總量達到29項。 四是在人才工作方面成績顯著。經過改革開放30年,我國科研隊伍青黃不接、人才斷檔的局面已根本改變,形成了一支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去年,我國內地共129人次入選湯森路透集團2014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入選人數位列全球第4,超過日本,成為亞洲國家中入選高被引科學家最多的國家,從一個方面體現了國家在人才方面的積累。 3. 地方基礎研究工作有了新進展 在基礎研究發展過程中,地方基礎研究工作也有了可喜的進展。各地方積極探索創新,出臺各項舉措,深化管理改革,推動地方基礎研究發展,並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進一步加大對基礎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地方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得到迅速、穩步增長:2013年地方財政投入基礎研究經費達到43.75億元,同比增長30.4%;地方財政基礎研究投入佔地方財政R&D支出的比例也由2012年的1.50%增加到2013年的1.61%,雖然這樣的增幅和佔比仍然偏低,但總體發展趨勢還是好的;同時,探索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乃至與高校、企業和行業合作設立聯合基金,開拓多渠道支持地方基礎研究的新模式。二是不斷完善各地方基礎研究計劃體系,除了地方自然科學基金體系,18個省區市(不完全統計)還設立了各類基礎研究專項計劃。三是積極推動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部級重點實驗室以及省區市級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不斷探索實驗室運行的新模式;部分地方發揮科研領域、重大技術、産業、資源等優勢,規劃部署了地方重大創新基地。四是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完善梯級人才資助體系,強化對35歲以下甚至30歲以下科研人員的培養;加強對各層次人才的支持力度;探索産學研結合新型培養模式,加強對企業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五是積極推動科技資源和科技條件平臺開放共享,如引導國家級、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供研發實驗服務,如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四省(區)共同組建了“泛珠三角區域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網”。六是注重發揮各自優勢,加強合作和區域協同創新發展,如北京市科委、天津市科委、河北省科技廳簽署了《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戰略研究和基礎研究合作框架協議》,加快建立和完善戰略對話、信息交流、工作對接以及其他協同機制和長效機制。 總之,地方科技管理部門圍繞國家重要戰略部署和本地區科技資源優勢,在基礎研究項目資助、實驗室建設、科技資源開放共享、青年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了有特色的工作,在國家基礎研究的整體格局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分量,為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 我國基礎研究仍面臨重大挑戰,存在制約發展的若干瓶頸問題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的認識到,我國基礎研究發展仍然面臨著一些重大挑戰。 從國際形勢看,全球科技創新和國際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學科交叉融合更加緊密,不斷産生新的學科增長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産業化的邊界日趨模糊,創新週期縮短。全球創新競爭進一步加劇,為搶佔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強化創新戰略部署,對基礎研究的重視也是前所未有。 近年來,美國出臺《美國創新戰略:促進可持續增長和提供優良的工作機會》、《重整美國製造業政策框架》、《美國生物經濟藍圖》、《寬帶美國》等諸多戰略,主要目的是確保其作為世界科學中心的地位,希望通過不斷加強、推進先進的基礎和應用科學,持續充當世界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發動機。德國研究與創新專家委員會(EFI)2013年底向德國總理遞交了《2013德國研究、創新和技術能力評估報告》,指出德國科研體系的不足和一些存在薄弱環節的重要領域,提出應進一步加大研究與創新投入,到2015年聯邦政府的國家研發支出應佔GDP的3%,到2020年達到3.5%。 從國內看,我國基礎研究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我國原始創新能力不強,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較少,對人類知識貢獻還不多,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尚未能産生能惠及全人類、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發現與發明。二是我國學科發展不均衡,部分學科同國際差距較大,開創新的研究方向的能力不足。雖然論文發表數量和被引用率在提高,但跟蹤式的研究居多,開拓性的很少。三是引領當代科學潮流的世界頂級科學家不多,卓越學術團隊和青年拔尖人才的規模不大。到目前為止,我們的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仍未實現零的突破,雖然諾獎不是科學發展的目的,卻是衡量科學發展指標的一個方面,説明我國積累不夠。四是實踐中尚未把基礎研究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基礎研究經費佔R&D總投入比例偏低,投入結構和資助機制不甚合理,投入主要靠中央財政,地方、企業投入比重較低。據統計,我國基礎研究總投入中,企業投入僅佔1.6%,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的企業投入佔到基礎研究投入的20%,韓國更高。此外,投入的區域結構不合理,超過40%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都集中在東部地區,中西部雖有國家在政策佈局上的支持,基礎研究發展仍相對落後。五是科研創新環境仍然不夠理想,評價導向不太適應創新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和浮躁現象。 三、關於“十三五”基礎研究工作的有關考慮 即將到來的“十三五”階段,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及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各項舉措落地生根的關鍵時期,也是基礎研究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下面,我結合科技部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的考慮和部署以及加強地方基礎研究工作談幾點意見。 1. 做好“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發展規劃編制工作 目前,科技部正在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十三五”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雖然基礎研究有長期性、不確定性的特點,但基礎研究發展仍需要有規劃、有目標。我國要真正從科技大國變成科技強國,“十三五”是非常重要的佈局和起步階段。各部門和科技界都對規劃編制非常重視,經過研討,形成了共識: 一是“十三五”基礎研究發展規劃的戰略定位要準確。要遵循科學規律和基礎研究特點,準確把握科學前沿發展趨勢,分析我國新常態下基礎研究面臨的形勢及需求,按照改革的要求和精神,研究提出“十三五”期間基礎研究的發展目標和戰略,凝練提出重點任務,並針對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研究提出政策保障措施。 二是要著眼未來國際競爭力,聚焦創新鏈前端,把基礎研究作為重大基礎工程來抓;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和頂尖水平,在若干基礎研究領域加強前瞻性部署,力爭在國際科學前沿領域搶佔制高點。這就是要面向長遠、面向“科學強國”目標,提前佈局。 三是聚焦重大需求和重點任務,加強未來十年可能産生變革性技術的前瞻性科學研究,強化自主創新成果的源頭供給,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領域提供持續性的支撐和引領。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就是如何把經濟增長方式向創新驅動的發展方式轉變,因此基礎研究工作也要面向國家當前的戰略需求,加快基礎研究成果向應用技術、向産品研發轉化的速度,為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提供實實在在的支撐。 四是要按照人才成長規律,營造良好的科學文化和良性競爭環境,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在基礎研究方面,政府的主要任務是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和利於創新的肥沃土壤,讓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現在各類人才計劃過多,給青年人才的成長帶來不必要的競爭。要進一步改進人才政策,改善科技界生態。 2.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切實加強對基礎研究的部署 在新的五類中央財政科技計劃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將繼續保持對基礎研究的資助。目前每年的支持超過200億,以面上項目部署為主,更多的是資助科學家自主選題的研究。在優化整合後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我部將主要從以下兩方面推進基礎研究部署:第一,為加強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基礎研究,在重點研發計劃中專門設立了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領域,作為基礎研究的板塊,將按重點研發計劃要求繼續實施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加強依託大科學裝置的前沿研究以及變革性技術和戰略需求的科學基礎研究。目前,幹細胞及轉化研究已作為試點專項即將啟動,納米科技、量子調控、全球變化及應對、發育與生殖、圍繞大科學裝置的重大前沿研究等基礎研究類重點專項作為2016年建議優先啟動重點專項,正在推進中。第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對産業目標明確、可進行全創新鏈設計的重點專項,也將圍繞總體目標,切實加強基礎研究,為自主創新成果提供源頭活水。所有重點專項都要在整體考慮中明確提出基礎研究的佈局,基礎研究內容不能低於一定比例。 3. 調整優化基地和人才專項 64號文提出,要調整優化基地和人才專項,支持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和能力提升,對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合理歸併,進一步優化佈局,按功能定位分類整合,完善評價機制,加強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相互銜接。 科技部將根據改革要求,重點從以下幾方面推動工作:一是優化完善科研基地的佈局,在全面梳理國家科研基地的定位、功能、佈局、運行機制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歸併,按功能定位分類整合,完善穩定支持機制,引導各類創新資源向科研基地集聚。二是創新國家實驗室體制機制,要圍繞重大科技任務、重大科學工程、重大科學方向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實驗室與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層次上有所區別,是針對某個領域的重大國家需求和需要長期演進的重大公益性研究而佈局的國家級綜合研究基地。今年,我們將會同相關部門完成試點國家實驗室總結驗收和發展論證、制定國家實驗室發展規劃和國家實驗室運行規則與管理辦法、加快推進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建設三項任務。三是進一步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頂層設計和建設佈局。對已有的院校國家重點實驗室,要加強評估和考核,同時,要根據“十三五”規劃的需要、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科建設發展的需要,在一些重要的新興學科和我國具有優勢特色的學科,新建一批院校國家重點實驗室;重點圍繞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重要産業方向,遴選組建新的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根據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需要,特別是省部會商時各地方提出的要求,在堅持標準、突出特色的基礎上,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和發展瓶頸,新建若干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適當向中西部等原始創新能力相對較弱的地區傾斜,以期改變基礎研究科技資源配置的區域不平衡局面。四是推動實驗室以聯盟形式加強合作,推動若干區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聯盟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推進信息、材料、醫藥等領域的院校類、企業類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強合作交流,形成夥伴關係,加快科研成果轉化,促進科技與經濟相結合。 各地方要繼續加大專項資金投入力度,支持國家重點實驗室、部委重點實驗室和省級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在重點實驗室佈局方面,各地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突出學科領域優勢,統籌考慮已有的中央和地方重點實驗室基礎上進行新的布點,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鼓勵應用基礎類實驗室對外開放,打破科研合作中的圍墻,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學術交流和聯合研究。 4. 以科技平臺為紐帶,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 以科技平臺為紐帶,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是政府推動科技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抓手。2015年的工作重點是,強化主體責任,建立科技資源分級管理工作體系。加強國家宏觀管理和統籌協調,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主管部門和地方的作用,明確中央和地方的管理職能和工作定位。推行“法人責任制”,各單位在科技資源管理承擔主體責任。發揮調動科技仲介機構等市場力量在科技資源共享、服務環節的重要作用。 5. 形成中央與地方聯動支持基礎研究的新機制 地方基礎研究工作是全國基礎研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區域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年來,雖然各地方政府都更加重視基礎研究,對其經費投入逐年增加,但目前中央財政基礎研究投入仍然是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的主要來源。 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需要國家和地方的共同支持,形成聯動機制。一方面,地方要關注國家關於基礎研究的總體部署,尤其是對於科技經濟相對發達的省區市,要把地方發展需求與國家目標結合起來,發揮人才、技術等優勢,圍繞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大關鍵問題和科學前沿領域進行佈局,示範引領全國基礎研究發展;另一方面,各地方要發揮積極性和主體責任,充分認識基礎研究在區域創新發展中的巨大推動作用和對於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把基礎研究納入地方總體發展規劃,圍繞區域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在資源、産業等方面的優勢研究確定基礎研究發展模式和路線。 地方基礎研究和國家基礎研究在定位和內容上應有區別,相互補充。在重點研發計劃中,對於一些目標非常明確、與地方經濟和産業聯絡緊密的重點專項(如新能源汽車、化肥和農藥減施增效綜合技術研發),地方可考慮在中下游進行一些配套佈局,這樣資源配置就形成了1+1大於2的效果。 希望全社會能進一步提高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建立逐年增長機制,我們也將制定有關政策措施,引導和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增加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從而形成多渠道支持基礎研究、中央和地方聯動的格局,保障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