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減災辦發佈7月份全國自然災害基本情況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8-08 15:51 來源: 民政部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經民政部、國家減災委辦公室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土資源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部、衛生計生委、林業局、地震局、氣象局、保監會、海洋局、總政治部、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等部門會商分析,2015年7月份,我國自然災害以乾旱、洪澇、颱風和地震為主,風雹、低溫冷凍、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森林火災等災害也均有不同程度發生。經核定,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全國5675.2萬人次受災,104人死亡,4人失蹤,221.8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31.2萬人次需緊急生活救助;6.2萬間房屋倒塌,31.3萬間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8227.4千公頃,其中絕收1084.3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605.7億元。綜合來看,2015年7月份全國災情較近年同期總體偏輕。

  7月份自然災害呈現如下特點:

  一是洪澇風雹災害同比偏輕。7月全國共出現5次強降雨天氣過程,月平均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少2.5成,洪澇、風雹災害分別集中發生在長江中下游和東北、華北地區,北雹南澇格局明顯,湖北武漢市、廣西欽州市、福建連城縣等32座城鎮因暴雨洪水發生內澇受淹。其中,7月21-24日,西南至江漢江淮暴雨洪澇造成安徽、江西、湖北等9省受災,安徽安慶和池州、湖北武漢等地降雨量超過250毫米;7月23-30日,廣西南部連續7天出現大範圍暴雨天氣,防城港東興市最大過程累計降雨量超過800毫米;7月25-28日,東北、華北多地遭遇強對流天氣,局地冰雹最大直徑達4-5厘米。據統計,洪澇(含地質)和風雹災害共造成全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1620.9萬人次受災,105人死亡失蹤,56.7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1.9萬間房屋倒塌,12.2萬間不同程度損壞;直接經濟損失202.4億元。總體來看,7月份全國洪澇(含地質)和風雹災害偏輕,全部災情指標均較2004-2014年同期偏低6成以上,死亡失蹤人口、緊急轉移安置人口和倒損房屋均為2004年以來同期最低值。

  二是高溫乾旱階段性特徵明顯。7月份,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平均降水量為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少,全國多地遭受旱災,旱情峰值時全國6202.2千公頃農作物受災,288萬人、337萬頭(只)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主要分佈在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山東和雲南等地。其中,東北、華北、黃淮等地上半月降水偏少嚴重,遼寧降水為1951年以來最少,下半月則持續出現降雨過程,河北大部、內蒙古、遼寧、吉林和山東降水量普遍在25-100毫米,局地降水量超過100毫米,上述地區旱情得到明顯緩解。7月上旬,雲南旱情突出,中旬以後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大部旱情得到緩解。此外,西北、華北一帶出現極端高溫天氣,全國共有144站發生極端高溫事件,其中,新疆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值,54站連續高溫日數突破歷史極值,高溫熱浪天氣對市民健康帶來較大危害。

  三是雙颱風集中登陸南方沿海。7月份共有2個颱風登陸我國大陸地區,與常年同期持平。第10號颱風“蓮花”和第9號颱風“燦鴻”分別於7月9日和11日相繼登陸廣東陸豐和浙江舟山,登陸強度大,相隔時間短,對東南沿海地區影響較重。其中,颱風“燦鴻”北上路徑長,影響範圍廣,最遠影響黑龍江,為7月登陸我國最北的強颱風,也是7月登陸浙江的最強颱風。綜合分析,7月份颱風災害共造成全國594.2萬人次受災,152.8萬人次緊急轉移,0.2萬間房屋倒塌,1.7萬間不同程度損壞,直接經濟損失115.8億元,災情與2004年以來同期持平,但緊急轉移安置人口偏多、直接經濟損失偏重。

  四是新疆皮山地震損失較重。7月份我國大陸地區地震活動水平明顯偏低,但震級較高,僅發生5級以上地震1次,即7月3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皮山縣發生的6.5級地震,此次地震共造成4.1萬間房屋倒塌,17.4萬間不同程度損壞。總體來看,7月全國地震災情總體偏重,主要災情指標均為2004年以來同期第三高值,僅次2013年(發生甘肅岷縣漳縣6.6級地震)和2009年(發生雲南姚安縣6.0級地震)。

  2015年7月,我國先後發生新疆皮山6.5級地震、“燦鴻”颱風、南方洪澇等一系列嚴重自然災害。災害發生後,國家減災委、民政部緊急啟動國家救災應急響應5次,向各受災省份累計下撥中央自然災害生活補助資金7.2億元,緊急調撥6200頂救災帳篷、15000床棉被、8000件棉大衣、6000個睡袋、5000張折疊床等生活類救災物資。國家減災委各有關成員單位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全力支持和指導災區做好抗災救災各項工作,成效顯著。

責任編輯: 陳燕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