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8月10日電(記者 于佳欣)“二三十個孩子,他們畫得很認真,眼神專注,連我走到身邊都不知道……”這堂“畫自己想畫的內容”的美術課,讓26歲的孫逯群記憶頗深:“絕大多數孩子畫的都是自己的家鄉。” 西藏“4·25”地震發生後,日喀則安置區立即啟動開工建設,于4月30日迎來樟木鎮首批群眾入住。目前已經有群眾500余戶,2000余人。 孫逯群也想家,她來自浙江杭州,是安置點的一名志願教師。在“快樂帳篷學校”,像她這樣的教師有18名。“要是不來會後悔的!”她説。 學校負責人次仁貴桑介紹,安置點有140多個帳篷教室,面向從幼兒園孩童到小學6年級學生。在這裡,孩子們可以寫暑假作業,還有畫畫、音樂、舞蹈等課程。 今年上小學五年級的別瑪央金常去帳篷學校參加各種活動。“在那裏跟來自不同學校的小夥伴一起學習和玩耍,特別有意思。”她開心地説,“這裡也特別像自己的家。” 據聶拉木縣委常務副書記都冰介紹,日喀則安置區佔地1000余畝,現有帳篷1243頂。目前,樟木鎮受災群眾全部得到妥善安置。780套安置房主體工程已經完工,受災群眾將於今年9月底10月初順利入住。 今年58歲的王俊生出生在甘肅永昌,25歲來到樟木鎮,地震前一直做酒水生意。樟木就是他的第二故鄉。被轉移到日喀則安置區後,他主動申請做起了廚師,負責這裡所有受災群眾的伙食。 回憶起自己變成廢墟的家鄉,王俊生眼裏噙滿了淚水。“我腿腳不便,地震發生後,搶救人員用小車推我出來。因為政府搶救及時,我和同胞們第二天就吃上了雞、魚和水果,一天也沒餓著。”掩埋了地震的悲痛,他總想著為大夥做點什麼。“我的命是政府和人民撿回來的,我欠大家的情,一定要想辦法好好報答他們。” 王俊生説,安定了,就特別盼望能早點回到家鄉,重新開張酒水生意。“我希望能夠靠自己的雙手和力量,儘量降低地震帶來的損失,減輕政府的負擔。” 根據受災群眾創業需求,災區的技能培訓已經展開,汽車駕駛、鋼筋工……據統計,在日喀則,這些按照群眾意願設置的工種,參訓學員已達數千名。 為了幫助群眾更快恢復生産生活,在離日喀則安置點不遠的地方,當地政府建了一座樟木商城,目前有90家商戶入駐,主要經營尼泊爾特色進口商品,開張以來最高銷售量達20余萬元。 日喀則藏語稱“喜噶次”,是“如意莊園”的意思。在這裡的安置點,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日益完善。沿路上可見多個服務站,日喀則市文化廣播影視服務站、中國聯通樟木口岸營業廳、帳篷書屋服務站等。此外,還有流動醫院車、便民警務站、移動環保廁所、灑水車等。 在帳篷書屋裏,兩排書架上的上百本圖書擺放整齊,借閱本顯示,近兩日有十幾位群眾來借閱圖書。 離開帳篷書屋時,遇到5歲的小女孩尼瑪卓瑪,她騎在兒童車上,熱情地和記者打招呼。震後她隨爸媽送到安置區,在災區專門設置的幼兒園裏上學。她説:“有住的地方,有吃飯的地方,有學上,一家人在一起很開心。” 傍晚時分,帳篷廚房開始升起裊裊炊煙。街上的孩子們,像往常一樣相約奔跑,騎車嬉笑追逐。一抹斜陽將余暉灑落在安置點的帳篷上,泛著“家”的溫暖。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