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盛開在雪域高原
——社會主義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實踐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8-23 12:34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拉薩8月23日電(記者 多吉佔堆、楊三軍、王軍、張京品)格桑花,是西藏人民心中最美麗的花兒,寄託著高原兒女渴望幸福吉祥的美好心願。

50年前,順應歷史的進步和西藏人民的期盼,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社會主義制度從此在雪域高原上生根發芽。一種制度的力量開始護佑西藏各族兒女的幸福,格桑花在雪域高原的每一處角落綻放得更加絢麗。

50年來,西藏各族人民在黨的正確領導和全國人民的無私支援下,充分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民族區域自治權利,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路子,一個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新西藏巍然屹立在世界之巔。

有一盞明燈,始終引領著雪域高原在前進道路上走向光明——50年來,黨中央正確領導、英明決策是西藏社會發生歷史性飛躍、實現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西藏,離太陽最近的地方,也是黨中央最關心、最牽掛的地方。50年來,歷屆黨中央領導高度重視西藏的發展,十分關心西藏各族群眾。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西藏的穩定發展,提出了“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和“依法治藏、長期建藏、富民興藏、凝聚人心、夯實基礎”的治藏方略,為西藏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指明了道路。

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認真貫徹中央治藏方略,尤其是近年來,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先後實施了幹部駐村駐寺、“雙聯戶”創建等多項維穩措施,構建起維護穩定的長效機制;同時實施僧尼醫療養老保險全覆蓋、拉薩供暖、大學生全就業等民生工程,贏得了民心,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指數。

“喜馬拉雅山啊,再高也有頂啊,雅魯藏布江啊,再長也有源啊。藏族人民再苦,再苦也有邊啊,共産黨來了苦變甜啊!”

在西藏自治區迎來成立50週年之際,能歌善舞的藏家兒女,端起濃香的青稞酒,唱起歡快的歌謠,跳起熱烈的舞蹈,盡情歌頌對社會主義美好生活的熱愛。

1951年的西藏和平解放,為廢除封建農奴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奠定了基礎;而1959年的西藏民主改革,一舉推翻了延續幾百年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拉薩召開,標誌著西藏自治區的正式成立,社會主義制度在雪域高原正式確立。從此,在黨中央的領導下,西藏人民享有了自主管理本地區事務的權利。

這是廣大農奴翻身當家做主的50年——

20世紀50年代,當奴隸制、農奴制、黑奴制已為現代文明所徹底唾棄,推動政教分離也成為現代社會文明的共識時,西藏社會依然處於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統治之下。

在這個制度下,佔人口不足5%的僧俗農奴主控制著佔人口95%以上的農奴和奴隸的人身自由和絕大多數生産資料,廣大農奴連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沒有,他們只是會説話的工具。

加拿大藏學家譚·戈倫夫在其著作《現代西藏的誕生》中寫道:“對大多數農奴來説,他們毫無權利,即使結婚,也要徵得主人的同意。”

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佔人口95%的農奴從此成為西藏的主人。自治區扶貧辦原黨組書記曲尼楊培説:“我是農奴後代。先輩們做夢都不會想到,他們的子孫不僅不再是農奴,而且會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國家幹部。”

如今,像曲尼楊培一樣,社會主義制度孕育出越來越多的藏族幹部。目前,西藏74個縣(市、區)委、人大、政府、政協主要領導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幹部比例達到82%,其中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政府主席、政協主席、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均由藏族幹部擔任。

巴桑羅布,從1998年至2008年,兩次被選為自治區人大代表,並擔任自治區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

“過去,我不過是一個苦命的農奴的後代,在共産黨領導下成為國家幹部,參與本地區本民族事務的管理,參與自治區重大事項的審議,我深深體會到西藏新舊社會兩重天。”69歲的巴桑羅布説。

這是西藏人民行使民族區域自治權利的50年——

在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自治區成立後,西藏人民實現了平等參與管理國家的權利,同時享有管理本地區和本民族事務的自治權利。

有的遊客出於好奇,想方設法前往天葬臺參觀,並將拍攝圖片上傳互聯網。這被認為是對西藏當地傳統和死者的不敬。

為此,自治區人大通過深入調研和討論後,於今年1月審議通過了關於制定《西藏自治區天葬管理條例》的議案,條例涉及有關天葬儀式、天葬臺管理和周邊環境保護等內容。

“立法管理天葬事務,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天葬這一藏民族擁有上千年曆史的喪葬習俗的尊重和保護。”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代表人事選舉工作委員會主任桑珠説。

1965年來,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根據《民族區域自治法》的相關規定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結合西藏實際,先後制定和實施了《西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變通條例》《西藏自治區學習、使用和發展藏語文的若干規定》等300多部地方性法規和具有法規性質的決議、決定,對多項全國性法律制定了適合西藏實際的實施辦法。

這是西藏人民傳承文化和享受信仰自由的50年——

大昭寺前,每天都有數不清的信眾磕長頭;布達拉宮腳下,搖著轉經筒的人群熙熙攘攘;哲蚌寺裏,一年一度的展佛活動依舊……僅2014年,就有超過1400萬人次參加西藏重要宗教活動。

50年來,西藏自治區充分行使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的自主管理和發展本地區文化事業的自治權,依法保障西藏人民繼承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的自由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目前,西藏有各類宗教活動場所1787處,寺廟僧尼4.6萬多人。活佛轉世制度按照宗教儀軌和歷史定制得到延續。各種宗教活動正常進行,信教群眾的宗教需求得到滿足,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尊重和保護。

西藏自治區社科院黨委書記車明懷説,實踐證明,民族區域自治是西藏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保證。西藏各族人民享有廣泛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權益,使民族區域自治的地域性與社會主義制度的人民性獲得了有機的統一。

有一個夢想,始終鼓舞著西藏各族人民改革創新,加快發展——中國夢是西藏人民的共同夢想,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是西藏推進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不竭動力。

1966年5月,位於林芝尼洋河畔的一片荒石灘上,來自上海市毛麻公司毛紡織廠全部人員帶著全廠設備,開始組建西藏林芝毛紡廠,由此揭開了西藏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舊西藏生産力極端低下,直到上世紀50年代,西藏尚沒有成規模的電力、電信、製造等現代工業。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産力,達到最終富裕。根據西藏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國家先後投入6000億元資金,安排了一大批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促進了西藏跨越式發展。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民族區域自治強大的生命力,以及西藏各族兒女追求幸福生活、實現同富裕的夢想,催生了西藏曆史上一個充滿活力的新時代。在黨中央和全國各族人民的關心支持下,一代代西藏各族兒女團結一心、艱苦奮鬥、奮發圖強,取得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輝煌成就。

——富裕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從沒有一家現代工廠到建立起門類比較齊全的初級現代工業體系,從沒有一條公路到建立起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從先天“輸血型”經濟建立起“造血型”市場經濟雛形,一大批高原特色綠色産業在興起。

數據是枯燥的,但最有説服力。1965年,西藏地區生産總值僅有3.27億元;2014年達到92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68.5倍。特別是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西藏地區生産總值連續21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和諧西藏:各族兒女共享發展成果。“相親相愛,猶如茶與鹽巴”。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向布達拉宮金頂,古城拉薩正從甜睡中甦醒。結束了轉經的老人們,結伴來到大昭寺附近的光明茶館喝甜茶、吃藏面。不論是藏族還是漢族,大家都會圍坐長桌,談天説地,其樂融融——這是西藏各民族和諧共處的一個生動場景。

對口支援,是中央促進西藏加快發展的重大舉措。全國支援西藏20年來,先後有近6000名援藏幹部及專業技術人員進藏工作,累計投入資金約260億元。一批批援藏幹部,一筆筆援藏資金,將西藏和內地更加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有力推動了西藏的發展和進步。

——幸福西藏:“民生陽光”溫暖雪域高原。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西藏堅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各族人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老有所養,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在全國率先實現全覆蓋;病有所醫:“新農合”參保率接近100%,實現“小病不出鄉”;居有所住,230余萬名農牧民住上了安全舒適的房屋;學有所教,率先在全國實現15年免費教育……滄海變桑田的雪域高原,各族群眾已經越來越有“獲得感”。

50年來,西藏城鎮居民和農牧民收入實現歷史性增長。2014年,西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1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59元,分別是1978年的39倍和42倍。

——美麗西藏:世界屋脊築起生態安全屏障。為保護好“世界屋脊”這片碧水藍天,西藏根據中央要求,把環境保護作為發展中的底線、生命線和高壓線,嚴禁“三高項目”進入西藏,落實礦産資源開發“一支筆”審批制度、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度。

截至目前,西藏已建立了各級自然保護區47個,佔總面積的34.5%。如今的西藏,山川秀美,河流清澈,植物繁茂,生物多樣,依然是世界天然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得益於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如今在林芝保存著魯朗等堪比瑞士風光的鄉野景致,成為吸引中外遊客的好去處。西藏旅遊接待由1981年的8624人次增加至2014年的1553萬人次,增長近1800倍。旅遊業成為傳播西藏的一張名片。

——文明西藏:傳承發展傳統文化。從布達拉宮到薩迦寺,從《格薩爾王傳》搶救整理到藏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2000年以來,國家先後投入20億元資金,對大昭寺、羅布林卡等一大批寺廟古建築進行保護修繕。

從佛教音樂、舞蹈、藏戲,到藏族邦典、卡墊織造……西藏有6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各傳統行業名家在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傳承發展著藏族傳統文化。

……

社會穩定,經濟增長,文化繁榮,生態良好。巨大的發展變化提高了各族群眾的生活質量,帶來了滿滿的幸福感。眼下的西藏進入全年最美季節,商貿繁榮、遊人如織、處處祥和。“來了西藏才發現,這裡治安環境這麼好、社會這麼安詳。”瑞典的遊客卡爾松説。

成就舉世矚目,幸福源源不斷,雪域高原的發展永遠沒有休止符。

中國夢是國家的夢、中華民族的夢,也是300多萬西藏各族兒女的共同夢想。

奮鬥成就夢想,夢想掌握未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道路上,在黨中央關心、全國人民的支援幫助下,西藏各族兒女必將更加努力,與全國同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

有一種精神,始終激勵著西藏各族人民親如一家,團結奮鬥,建設美麗新西藏——50年來,堅持弘揚“老西藏精神”,與時俱進,不斷融入新時代內涵,是推動西藏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精神源泉。 

喜馬拉雅莽莽蒼蒼,群山起伏綿連,一座座高矗的山峰猶如無字豐碑,見證和記錄著西藏自治區成立50年來,在雪域高原上奉獻、奮鬥的各族兒女的英雄業績。

新中國剛剛建立,毛主席作出解放西藏的戰略決策。在西藏軍區軍史館內,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生動記錄著人民解放軍挺進西藏、解放西藏的艱苦歷史,把人們帶回那段難忘的歲月。

當時,內地尚無通向西藏的公路。人民解放軍從四川和青海出發,一邊修路,一邊戰鬥。

在懸崖上開路,在冰河上架橋,穿越崑崙山、唐古拉山、雀兒山等十多座高山,橫跨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天險急流……終於建成了川藏、青藏公路這一世界公路史上的空前壯舉。

然而,在這兩條被後人稱為高原“幸福路”的沿途,很多築路解放軍官兵長眠於此。他們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

西藏和平解放後,為支援西藏的革命和建設事業,許多內地幹部跋山涉水來到西藏工作。他們與西藏各族幹部群眾一起,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建設西藏、守衛國土。

西藏阿裏平均海拔4500米,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兩次進藏,歷時十載,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任阿裏地委書記期間,一心為民,把一腔熱血和生命,都獻給了雪域高原。

1994年11月,孔繁森在工作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他留下的遺物,一是僅有的8.6元錢款;二是“絕筆”——去世前4天寫的關於發展阿裏經濟的12條建議……

進入新世紀,西藏各族幹部群眾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在弘揚“老西藏精神”的同時,不斷為其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西藏山南地區浪卡子縣普瑪江塘鄉平均海拔5373米,是我國海拔最高的鄉,比珠穆朗瑪峰大本營還要高出近200米;高寒缺氧,災害頻發,人均壽命只有45歲。

但就在這樣的生命禁區,36位鄉幹部用青春和赤誠觸摸生命的高度,默默堅守在高原之巔。

“再艱苦的地方也要有人守,再艱苦的工作也要有人幹,1012名群眾需要我們的服務。”普瑪江塘鄉黨委書記李小華、鄉長格桑確拉説。

近3年裏,在鄉黨委、政府的努力下,鄉里有了蔬菜溫室大棚,引進了良種牛羊,全鄉農牧民收入3年年均增長29%。

這就是踐行“老西藏精神”,同時又特別能擔當、特別能創新的新時期西藏共産黨人。

西藏軍區總醫院最新研究表明:高海拔地區職工和城鄉居民主要面臨著15種至20種疾病的威脅,在高原工作3年以上,人就會不同程度地患有心臟病、多血症等高原疾病。

因痛風拄著雙拐的書記,心臟畸形肥大的鄉長,尿酸、血壓、血糖、血脂均不正常的幹事……長年在西藏工作的黨員幹部中,不同程度都患有高原綜合徵,他們以透支健康乃至生命的方式堅守高原。

如今,“老西藏精神”已成一種精神基因,融入了西藏黨員幹部的血脈。孔繁森、李素芝、強秋、次仁……在一代又一代西藏英模身上,這種基因生根發芽,傳承不息。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參加西藏代表團審議時,要求西藏各族幹部群眾大力弘揚“老西藏精神”,堅定不移鞏固和發展民族團結,確保到2020年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2014年,川青藏公路通車6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進一步弘揚“兩路”精神,助推西藏發展。

“老西藏精神”、“兩路精神”的傳承和發展,鼓勵著西藏各族幹部群眾鬥志,砥礪著雪域兒女奮勇向前。

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人只要有精神,就會有動力,有希望。

在今年尼泊爾“4·25”強震中,西藏重災區山河破碎、房屋倒塌,滿目瘡痍,20余人罹難,近30萬人受災。然而,崇山峻嶺難擋人間關愛,地震無情摧垮不了堅強人心。

在黨中央關心和全國人民的支持下,西藏各族幹部群眾眾志成城,黨政軍警民協調聯動,在災難中挺起不屈的脊梁,在守望與互助中走出悲傷、重建家園,迎接未來。

50年彈指一揮間,一代代西藏人秉承“老西藏精神”,戰天鬥地,百折不撓,用青春和熱血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西藏自治區黨校教授牛治富説,由於特殊的歷史和自然原因,西藏經濟社會發展仍相對落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根本任務決不能動搖,而要抓住這個“中心”,必須繼續發揚“老西藏精神”和“兩路精神”。

中共中央政治局最近召開會議,進一步研究部署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工作,對做好新形勢下的西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

這為西藏今後的發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實現宏偉目標雖面臨重重挑戰,但有“老西藏精神”的支撐,有敢於創新、勇於開拓的一代又一代西藏人,就有實現信心和力量。

今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50週年,中央將派代表團赴藏參加慶祝活動;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也即將召開……這一切,讓西藏各族兒女備受鼓舞。

當下的雪域高原,美麗的格桑花向著太陽,開得正艷。

人們有理由相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西藏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責任編輯: 朱英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