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山陽加快建設避災移民搬遷新型社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9-01 09:33 來源: 陜西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加快災後重建 變災區為新區——
山陽加快建設避災移民搬遷新型社區

    8月29日,山陽“8·12”突發特大山體滑坡災害發生後的第18天,記者又一次前往山陽採訪。

    現場救援指揮部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滑坡區《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報告》、《地質災害綜合防治方案》已初步編制完成,正在制訂的災後治理方案初步計劃將滑坡現場封閉半年以上,並在滑坡體上遊修建遇難者紀念碑和廣場,供家屬、親屬與社會各界人士祭拜。

    現場指揮部已在滑坡點下游修築了2座攔阻壩和截滲消毒池,每天都出動衛生應急車、消毒車、防疫物資運輸車對遇難現場、現場指揮部、工作區和生活區等重點區域進行消毒處理,下游5個取水點的水質監測均顯示合格,確保了災後無疫情發生。

    “要研究長遠解決滑坡威脅區群眾的安居辦法。”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和陜西省委、省政府領導在災害發生後提出的明確要求。

    連日來,在山陽縣中村鎮下灣村,商洛市城鄉規劃設計部門的幾名測繪設計人員正在當地政府工作人員的協助下,加班加點進行災後移民搬遷新區的規劃選址和規劃設計。

    為徹底改善地質災害區群眾及礦區居住戶的生産生活條件,消除安全隱患,按照商洛市委、市政府領導“變災區為新區”的災後重建思路,8月18日晚,山陽縣委、縣政府連夜召開緊急會議,從縣移民辦、經貿局、國土局、住建局、房管局抽調30名幹部及5個鎮的鎮、村幹部組成10個調查工作組,集中8月19日一天時間對中村、銀花、王閻、兩嶺、延坪5個鎮的“兩災”、“兩困”戶及礦區居住戶進行調查摸底。經調查匯總,5個鎮共有4878戶、1.75萬群眾需要進行移民搬遷。縣上最終決定,將中村銀花沿線“南北二山、一溝兩岸”工礦和受地質災害威脅區域納入移民搬遷規劃,建設災區移民搬遷新型社區。

    經過近10天夜以繼日的勘測設計,8月27日中村移民新區建設總體規劃初步通過評審,市勘察設計院正在按照專家組的建議,加緊編制詳細建設規劃。移民新區建設規劃東連五洲公司釩産業園、西臨土橋上灣、南接郭山路、北至中村街居村莊,以中山景觀大道為軸線,建設兩個商業服務中心,自東到西佈局四個移民安置片區。規劃總佔地622畝,項目總投資10.5億元,總建築面積50.37萬平方米,規劃建設移民搬遷房、棚改安置房5008套,分四期實施、五年建成。

    據山陽縣移民搬遷辦主任李小青介紹,為加快災區移民搬遷新區項目建設,讓災區群眾不再“提心吊膽”,過上幸福安康的日子,縣上實行時間倒排、任務倒逼,一期387套移民搬遷安置房工程將於9月中旬開工,年底前完成主體工程,明年汛期前確保災民入住;二期工程計劃投資3.5億元,建設安置房1249套,建設能容納300名學生的幼兒園及物流中心、商貿市場、中心廣場、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等,目前正在加緊地勘、設計、招投標等前期工作,今年10月中旬動工建設,2016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三期、四期計劃投資6億元,建設“兩災”“兩困”安置房2886套及配套設施。

    據悉,結合陜南移民搬遷、棚戶區改造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山陽縣依託中村鎮區位優勢和産業基礎,積極爭取幼兒園、社區醫院、山郭路拓寬改造等項目資金推進項目建設,並將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支持區域內高純金屬釩、釩電池等深加工項目,大力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和生態農業,積極引導和扶持搬遷戶從事物流運輸、電子商務等三産服務業,確保新區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記者 耿翔、李嵐、郭曉斌、賀小巍、康傳義 通訊員 高軍軍)

責任編輯: 林巧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