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稱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無須悲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9-15 13:24 來源: 參考消息網
【字體: 打印本頁

日本《金融財政商貿》周雙刊9月7日一期刊登題為《中國經濟還行嗎?》一文。作者為日本財富有限公司獨立董事金森俊樹。文章稱,在中國股市暴跌後,有人認為中國正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不穩定因素。但關於中國經濟,不應對一個個指標反應過度,重要的是從中長期觀察中國的經濟政策。

文章稱,的確,中國的一些經濟指標表現不佳。社會用電量、鐵路貨運量、新增人民幣信貸均走弱。不過,如果看到以下一些指標之間的背離,並冷靜分析其主要原因,就不需要對中國經濟過度悲觀,反倒可以認為這些背離反映了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第一,經濟增長率與就業之間的背離。

去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7.4%,是1990年以來的最低,但城鎮新增就業人口超過1300萬。今年第一、第二季度累計新增城鎮就業崗位718萬個,目標達成率為71.8%。由於第三産業在國內生産總值(GDP)中所佔比例在上升,其就業人口所佔比例已高於第二産業。第三産業佔GDP比例從2010年的43%上升至2014年的約48%,就業人口所佔比例從2010年的35%上升至41%。就業是李克強總理最關注的事情之一,他反復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目前就業情況基本上保持穩定。

第二,用電量、鐵路貨運量與經濟增長率的背離。

文章稱,煤炭佔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的70%,大約一半的煤炭依靠鐵路運輸,因此用電量和鐵路貨運量一直被視為經濟實際狀況的反映。但隨著能源結構的變化和單位GDP能耗的下降,用電量、鐵路貨運量等指標與GDP的相關度降低。在社會融資總額中,銀行的人民幣貸款所佔比例近年也在降低,信託融資等影子銀行影響擴大,企業籌措資金的渠道呈多樣化。在此狀況下,傳統的銀行融資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也在降低。

第三,貨幣供應量(M2)與價格的背離。

2013年之前,資金流入房地産市場,推高了資産價格,但最近兩三年來,資金開始流向高回報率的理財産品等。因此,資金沒有在實體經濟中流動進而刺激消費和投資,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已不産生太大影響。

第四,宏觀的經濟增長率與微觀的企業業績的背離。

文章認為,擁有過剩設備的部分製造業拖累了經濟增長,但在産業結構變化中,業績得到改善的企業也很多。2015年上半年,中國工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了0.7%,但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利潤同比增長的行業有30個,利潤下降的只有煤炭開採、石油開採、金屬冶煉等11個行業。

現在的經濟減速,總體上應該被視為自雷曼危機以來,債務等發生膨脹之後的正常調整。中國政府去年面對經濟減速採取有針對性的貨幣寬鬆政策,而沒有採取全面的經濟刺激計劃,就是基於以上判斷。2008年以後,規模高達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和貨幣寬鬆政策,帶來了企業和地方政府債務膨脹、影子銀行影響擴大、房地産泡沫以及隨之而來的金融風險增加。為避免上述問題,中國對於實行大膽的貨幣寬鬆政策不得不態度謹慎。

責任編輯: 張維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