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城市病”我們需要怎樣的城市規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9-20 11:30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貴陽9月20日電(記者韓潔、齊健、何燕燕)城市規模盲目擴張、城市建築千篇一律、“馬路拉鏈”隨處可見、污染嚴重生活環境差……城鎮化快速推進過程中,不少地方出現的“城市病”令人擔憂。

19日至21日在貴陽舉行的2015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與會專家表示,很多“城市病”問題出在規劃上,在“十三五”我國加快經濟轉型背景下,城市規劃理念必須與時俱進,加快轉型升級,讓城市成為市民生活的幸福家園。

邁入“城市中國”:規劃面臨更多挑戰

一個人口擁擠的小區每天早上會有14萬人出行,如果一輛大巴車一次運送70人需要2000車次才能運完;某西部省會城市提出要建3個新區、5個新城,總面積是現有建成區面積的7.8倍……

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列舉的人口超大社區以及城市規模失控等“城市病”案例,直指當下存在的城市規劃不科學、城市建設盲目“攤大餅”等弊病。

郭仁忠説,很多“城市病”的背後有城市規劃不科學的問題,也有地方政府不尊重城市規劃或城市規劃缺位的問題,伴隨城鎮化的推進,城市規劃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4.77%。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説,城市化率超過50%,意味著中國已經從“鄉土中國”,經歷若干年的“流動中國”過渡到“城市中國”,勢必帶來城市治理、經濟結構、社會結構以及文化形態的根本變化,也給城市規劃帶來更多挑戰。

“新形勢下的城市規模必須適應城市發展模式的變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守英説,中國正在告別以土地為“發動機”的傳統城市發展模式,這就需要改變那些過於追求經濟發展、急功近利的城市規劃思路,更強化規劃對地方政府行為的規範與約束,引導地方政府從經濟增長競爭轉為提供公共服務的競爭。

適應綠色發展:城市規劃要尊重自然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無疑是“十三五”城市發展的重頭戲。

國務院參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仇保興説,尊重自然生態、當地歷史文化和普通居民利益,是對未來城鄉規劃的最高要求,如北京市最新修訂的城市規劃中,把綠地、山林都增列為水源涵養地保護起來。“只有底板是綠色的,城市才有綠色的可能。”

“對貴陽市城市規劃而言,守住生態底線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出席論壇的貴州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陳剛説,雖然貴州省在經濟發展上還處在全國31個省份排名的倒數位置,但貴州必須走一條有別於東部、不同於西部其他省市的生態改善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雙贏道路。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説,城市是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今後10到20年,中國仍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期,城鎮新建與更新建設量巨大,城市規劃必須回歸“天人合一”,在城市規模和開發程度上都要調整,尊重自然規律,減少人為對自然環境的衝擊和破壞。

城市回歸社會:重塑城市文化

在很多與會專家看來,人選擇留在城市,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更希望能夠“詩意地棲居”。他們呼籲,城市規劃要拒絕“千城一面”,體現地方特色與傳統文化。

對於新時期的城市規劃,中山大學中國城市與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艷玲提出,城市應回歸社會,如教育、住房、養老、醫療政策必須回歸到公共服務的本位,生活與閒暇必須成為城市重大公共議題並成為城市決策和城市規劃的重要理念。

“因地制宜是城市規劃的靈魂,城市建設要從崇尚‘大洋怪’轉向突顯地域文化特色。”楊保軍説,當前我國仍處在城市型社會的初級階段,城市規劃的核心價值是如何使城市成為市民生活的幸福家園,成為人類文明的恒久載體,成為創新驅動的強大引擎。

石楠説,新時期的城市規劃必須凸顯以人為本,要從百姓的需求出發,讓城市被每個市民所認同,成為每個市民的精神歸屬。

此外,與會專家表示,“十三五”期間除了提高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協調性,還應加強對規劃落實的監督檢查,做好不同規劃間的統籌協調,確保依照一張總的規劃藍圖一幹到底,確保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責任編輯: 朱英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